据《游洋志》卷四记载,在唐代,兴化县那里出了八个鼎鼎有名的进士:
金鲤,字伯龙,清源东里白鹤人,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或三年进士,累官至司徒、吴国公。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大驾亲征高丽,鲤谏曰:“天下甫定,而远人是校,恐百姓闻之而解体也。”上曰:“卿言当矣,但今事固不容以自止矣。”鲤遂解印而归,治第白鹤山中。吃亏后,唐太宗以诗寄之曰:“黄龙漈里黄龙戏,白鹤山前白鹤棲。弘景可怜虚宰相,岂将薇蕨问夷齐。”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他的怀念。
郑积,字德戴,福兴里浔阳人,贞观六年(632)进士,历官金紫光禄大夫、侍御史兼右散骑常侍。麟德元年(664),唐高宗欲城楚王宫,劳民伤财莫甚焉,积抗疏以呈其非,唐高宗乃止。汉阳百姓立碑纪念他。
郑方迕,字仲居,积之子,迁居广业里霞溪。唐高宗乾封三年(668)进士,历官殿中丞、上骑都尉。嗣圣中(684),武则天临朝,废唐中宗为庐陵王,方迕说:“堂堂男子,胡为曲身于女主座下!”遂解官而去。
郑朗,字大明,方迕之子,唐玄宗先天二年(713)进士,官殿中侍御史。遇事敢言,不曲不阿。时韩林为相,尝谓之曰:“侍御史自反,前代何如人?”朗说:“汉汲黯,晋嵇绍。”其慷慨劲直如此。
郑璩,字伯玉,方迕之孙,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进士,历官侍讲兼光禄勳,性格正直,朝野惮之。永泰元年(765),唐代宗想换太子,璩谏曰:“是太子吾所素诲,知其德性久矣,决不可易。”于是抗辞以拒之。唐代宗怒,璩说:“臣有舌在,陛下必不可能割之使去。”唐代宗才醒悟过来。
史宾,字见大,清源西音之上史人,唐高宗龙朔二年(662)进士。官司空,封楚国公。与狄仁杰同朝,狄仁杰十分尊重他,每称曰“史公”。遇事果断,不萎靡,当言不忌讳,诚可谓之一代名臣者矣。
詹万锺,字良关,清源西里期山人,龙朔二年进士,官剑南副使。为官礼重有德之士,怜恤无告之民。时唐代宗发怒,要诛杀百姓十二人,万锺抗言以止之。上不听,乃叹曰:“立百姓之上而不能救百姓以生,我将去之矣。”乃退而与史司空、白御史共戏游焉。
白金,字文重,清源西里西音人,也是龙朔二年进士。官至荆州道御史。为官布德施惠,民爱之如父母,歌曰:“我爱白公治万民,枯株落草见阳春;我爱白公仁百姓,穷谷深山闻善政。赤子何辞祝我公,愿言代代相君王。
蔡金耀先生点校了《游洋志》。他在《点校重印游洋志说明》中说:“兴化立县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唐时尚无此县。上述郑积等人乃清源东西两里及福兴里人,其地唐时属于今之福清、永泰。宋初始以莆、仙山区一带及福清、永泰之清源、福兴等十四里建立兴化县。对于这些人物,似乎不宜掠美。著者如果明确指出他们是兴化建县以前的人物,那就应该恰当些。”在这里,蔡先生的话既不看对象,又多此一举。
所谓不看对象,是因为写历史上人物是区域志的要求。和今天各地编撰区、乡镇志一样,有尧舜禹就写尧舜禹,实事求是,不能胡编乱造。游洋志写这里历史上人物等,是正常的事,不存在什么“掠美”。否则则是不正常的,《重刊兴化府志》即弘治志便是如此,在卷十六唐进士科,只有莆田县后期的,兴化县八进士一个也没有写进去。《八闽通志》更不正常,唐朝初期和中期福建省科举空白。这说明唐时福建省和各郡当局对区域志缺乏认识,没有及时记载,导致有关记载无法可查。周瑛和黄仲昭是我省、我市历史上著名的方志学家。但是,“巧媳妇难煮无米之炊”,他们不可能在几个月之内就把唐代的那些得中者一一补上去。所以,所谓不正常,那是历史造成的。
所谓多此一举,是因为游洋志卷一“沿革”就已经把兴化县建立的前前后后说明了:“建置兴化县,按县治,在《贡禹》隶扬州之境;在天文,属牛女之次;在《周礼》,则职方氏所掌也。七闽之地,秦入闽中郡,汉晋以来皆未有,唐为游洋、百丈二镇。”“(太平兴国)四年己卯,诏永泰、福唐(今福清县)合游洋、百丈镇置太平军,寻改为兴化,县在兴泰里万山之中”。“次年,始以泉之莆田、仙游来归,鼎立而三。八年,因转运使杨克让之请,诏移军治于莆田,而县遂为支邑”。所以,后来的人物志等等也就念念不忘那几句话。
游洋志的缺点是历史资料来源不明,例如八进士记载是从哪里来的,要一一注明,否则,就会影响自身的学术价值。万万没有想到,蔡先生的点校也有这方面缺点。在前面文章中,金鲤中进士时间不明确,是因为笔者手头没有有关唐代历次科举时间方面的资料。蔡先生的校勘说:“武德三年为庚辰,此处作lsquo;二年庚辰rsquo;,误。”这样校勘,那是容易犯错误的。所以,我不敢全信。这是因为笔者写文章历来对读者高度负责。他们让出时间读我的拙作,我就应该让他们有所得,满意而归。此其一。
其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后汉书》开始的历代《隐逸传》告诉人们,治世时选贤举能容易,人们不怕死,在廷议时被打得皮开肉绽,感到很光荣,是什么“忠臣不怕死,怕死非忠臣”;乱世时则隐士多,许多人跑到深山老林研究学问去了,选贤举能难上加难。所以,所谓中国人有什么“官本位”,那完完全全是现代不学无术之流的胡编乱造!笔者所以对游洋志唐代八进士进行考证,是因为这个记载符合中国历史上的用人规律,相信了游洋志记载的正确性。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到衰,福建省中进士、明经的还有一些人,这就说明福建省唐朝初期和中期得中者一定比后期多得多。所以,笔者在前面才有那个断言,认为福建省区域志不正常是由于那时福建省及其各郡当局者认识水平低造成的。
与此同时,笔者还有有关资料,例如林披公,弘治志把他列为莆田县唐代明经及第第一人。据《比干后裔》说,他的父亲万宠公也明经及第,他的祖父玄泰公则是博士。中华民族是由许多个民族、许多个姓氏组成的大家庭。自古以来,各姓氏都重视对子孙后代进行家族史的教育,让他们弘扬祖德,爱祖国,爱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建功立业。所以,如果把各姓氏族谱一一开发出来,那么唐朝初期和中期福建全省各地选举志的空白也就容易补上去了。
又例如,弘治志卷十五说,莆田县学,“盖自唐设,其额张九龄书也”。虽然语焉不详,但是却告诉我们,唐代莆田县既是经济的上县,又是教育的上县,出了不少优秀人才,并且还受到了开元之治名相张九龄的赏识,否则人家也就不会出手题字。这是不言而喻的。 (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