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戏兄”木偶戏
【发布日期:2012-08-0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非惟儿童竟嗤笑,更被傀儡旁椰榆。方坐皋比开讲肆,忽看傀儡至优场。郭郎线断事都休,却了衣冠返沐猴。棚上偃师何处去,误他棚下几个愁?”
这首诗是莆田诗词家刘克庄在宋兴化军内百戏木偶戏,看戏热潮高涨时写的,表明当时的木偶戏极盛一时,深受群众欢迎。
莆仙木偶戏古称兴化傀儡戏,俗称“柴头仔戏”,是我国古老而珍贵的木偶戏剧种之一。木偶戏艺术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一直为莆仙人民所喜闻乐见。它流行于莆田市各地及其兴化方言区。
据唐《乐府杂录》和宋《都城纪胜》记载:“傀儡仔”起于汉高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hellip;hellip;史料记述的是汉代“平城解围”的典故:汉高祖刘邦被匈奴酋长冒顿困于平城,谋臣陈平为解危困,访知冒顿甚为好色,其妻阏氏对此十分嫉妒。陈平利用其矛盾,用雕刻的木偶化妆成美女,在城头上翩翩起舞,冒顿看得目不转眼,而阏氏大发醋意,她担心城破之后,丈夫必纳“美女”。于是迫冒顿退兵,刘邦遂解平城之围。由于木偶退敌有功,汉高祖便将它珍藏宫中,“后乐家翻为戏”。因此木偶戏艺术的产生和演进发展追究其根源,也是上述承传而来的。
从中原士族“南迁”的记载和唐代莆田“百戏”演出的情况看,唐是木偶戏较为完整的表演艺术不断传入莆仙地区的年代。
唐末中原战乱,人民为了“避乱”谪迁入闽居莆的很多,十有九家皆祖籍河南,他们当中有许多木偶艺术家,入莆后以供豪门贵族和普通百姓娱乐卖艺谋生,因而保留古代中原的音 韵、遗风和风俗习惯。
十二世纪中叶,兴化军内百戏木偶戏和南戏并盛,看戏热潮高涨,宋代盛极一时。明清期间,莆田仙游木偶戏也有40多班,清末民初,莆仙木偶戏还远渡重洋,赴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演出,很受侨民欢迎和好评。
木偶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出现在舞台上时,就与民间宗教信仰结下了不解之缘。寺、庙、宫、观由信仰而引发了各种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凡有祭祀、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主要是人员少、花费廉、小型简便,既热闹又实惠,娱神又娱人,深受群众欢迎,因而不断发展繁盛。因此木偶艺术流传的历史,无疑是比莆仙戏早,至今还称木偶戏为“戏兄”。
目前,莆仙木偶戏班发展亦有一定的进步,艺术人员和道具更新,并有女艺师登台掣线演出,还配有录音、喇叭扩音器等设备,城镇乡村民间的《目连戏》超度亡魂、拜忏、酬神还愿“谢恩”以及小孩满月《北斗戏》等民俗种种,娱神娱人,这是莆仙民间最早的娱乐活动。盛况可观一斑! (吴春荣)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