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柳桥春晓承载的一代风骨
【发布日期:2012-08-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图一 阮红/摄

莆田城南顶墩村古称柳塘,离城2华里,三面临河,河岸遍植柳树,间栽荔树。河上有座单孔石拱桥,曰 “柳桥”,故后人习惯称此地为 “柳桥顶墩”。每到春天,河两岸芳草萋萋,绿柳婆娑,莺歌婉啭,景色如诗如画,誉为 “柳桥春晓”。据旧志载,柳桥在宋时为制干李富故里,李富在莆阳建有二十四座桥,柳桥是其中之一,为南来百姓提供了进城之便。在桥一侧立有石碣,上刻隶书 “古柳桥”(如图一)和数行碣文,系明代侍郎彭汝楠所题。

风骨铮铮彭汝楠

邑人彭汝楠(1584—1643)字伯栋,号让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他初任会稽知县,办案神明,尤善断疑案,对为霸一方、行凶作恶者,总是立时查办,不留积案,因此当地百姓视他如神。因他品格高尚,政绩显著,被朝廷擢升为礼部给事中。那时候,太监魏忠贤在朝中擅权,排斥异己,那些督抚内官也都是崇功建祠之辈。由于魏忠贤的东厂势力横行,朝中与朝外的大臣们皆人人自危,天天提心吊胆,然而彭汝楠却耿介不群,毫不畏惧。他常常向熹宗上疏,揭发魏忠贤一伙人的罪恶。魏忠贤原想拉拢他,纳为己用,却被他严词拒绝,于是魏忠贤用假诏削去了他的官职。
明天启五年(1625),彭汝楠回到故里隐居柳桥村,并在临河岸边大建园林。三年后 “岸圃”建成,其中有 “烟鬟阁”、 “情依楼”、 “蕉声馆”、 “剩水居”、 “浮山舫”、 “云来榭”、 “见山亭”、 “隐花阁”、 “寸草庵”、 “棹声阁”、 “摇碧斋”、 “且止台”、 “玉照台”、 “涌香廊”、及 “桔园”、 “荔径”、 “壶天”、 “樾庵”等诸景,是十六世纪江南著名的园林。园内除了精美建筑外,还广植名花异草。每当春光明媚时,百花齐放,满园锦绣,清香扑鼻;而到夜时,琴声纳月,曲浦迎风。彭汝楠缘何有此能力建造这般园林?据说是郑芝龙受抚授官总兵,有彭汝楠的调护之力,芝龙为感谢他而治园林以报答。
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驾崩,思宗即位,改年号为崇祯元年,并罢黜了魏忠贤之职,把他安置凤阳,接着又下旨逮治。魏在途中惧罪自缢,而彭汝楠被崇祯帝起用为大理寺丞,接着升为太常卿,不久转为兵部右侍郎。他屡有疏议上奏,皆中机宜,因此又被崇祯帝提拔为左侍郎。后来因地方上流寇活动猖獗,他力议筹饷清剿,却与当事的大臣意见不合,便乞请归养。
彭氏三代司马,四世名宦,他身虽在野,却心念君国。明末李自成的农民军逼近京城,他忧愤而卒,终年60岁。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后,唐王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政权,彭汝楠之子彭士瑛变卖家产响应勤王。当时鲁王复召邑人朱继祚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命他攻兴化城,士瑛也结壮士为内应,斩关纳之,反清复明。清顺治三年(1646)冬,清兵复陷兴化城,士瑛全家殉难,柳桥岸圃随之也被清兵夷为平地,烧为灰烬。

美景已失空蹉叹

图二 阮红/摄

据载,明末莆田山水画家黄担画有《岸圃大观》册页12幅,可惜在劫火中化作灰烬。著名画家董其昌也曾为此园林画了 《岸圃大观》图。此图分为若干幅,每一图都附有彭氏亲笔题跋一幅,且印成拓本,书画及刻工均精美。画家柯士璜也为岸圃花卉着色写生,称作《岸圃花志》。已故文史专家、学者宋湖民在《莆田掌故见知录》里曾谈到,他在北门街王大猷家见到《岸圃大观》图残本数幅,又在吴稚云家见到所珍藏的完整无缺装订成册的《岸圃大观》图。如今这《岸圃大观》图是否尚存,不得而知,而彭氏岸圃究竟如何 “大观”,我们可从彭氏自己写的《图说》中窥豹一斑。其《图说》云:
出荔城南门一里,木兰溪渠沟一湾碧水,有小桥栏杆,一碣书 “古柳桥”,它是宋代李富创建的。两行垂柳,一带远山,柳阴中露出一座刻着 “林泽游”的石园门,门内青松流水,迎面立一块太湖石,刻有 “岸圃大观”,这四个字是当时名书法家董其昌的手笔。沿门内二十多株古荔的 “荔径”到“烟鬟阁”,前有小冈,桃花与杂卉竞艳,映衬水中,景名 “烟鬟晓镜”。冈上有亭,下有小池,池养双鹤,名曰 “鹤池”。荔径尽处为 “可步亭”,亭的左右都是弯道,一边接条长廊通楼,一边接条仄径通 “瓠渟”。长廊两沿满栽竹子的沟塍建筑,楼在古荔丛里,上面可望见远近景致,其下二厅四房,匾曰 情依轩”,门曰 “便愚”,门外筑花棚、花坛七座,还有厨房等附属房子。瓠渟是个小池,其上的厅堂名 “涵碧轩”,旁的房子屋角满种芭蕉,名 “蕉声馆”。从这里向南到一座大厅,面山环水,水从木兰陂干渠引来,为池、瓠渟、可步亭、烟鬟阁,仍合干渠。厅名 “剩水居”,厅后一古荔枝树如张巨伞,其下许多玲珑剔透的太湖石,陈列像一围屏风。从剩水居出来,靠沟有个柴门,上写 “渚步”两字。一座石台临水,可泊小船,从台上可眺望田野一带和对岸的景致。这一带沟塍还建有 “摇碧斋”、 “棹声阁”和 “密庵”。摇碧斋位于剩水居的右胁,背靠沟岸,西边就是从主沟引来的水道,跨筑楼阁,围堤种竹,挡住下午太阳西照,反射到 阁上,一切陈设皆成绿色。这条主沟是莆田仙游来往溪船的航道,橹声不断,故名 “棹声阁”。旁绿阴深处即是 “密庵”。此处开窗临水,非常幽寂。从渚步经过 “玉照台”至 “苍幕”,皆绕山临池,山是凿池的土筑成的,包镶上许多石块,成为悬崖峭壁,危栈险磴,补隙种梅,冬天开花如雪,如 “玉山照人”,故名玉照台。其东小楼掩映树丛里面,夏天到此,真觉是别有天地,故名 “壶天”。过此,便是东园。东园和这里虽然只有丈把长的一条小径,却建起架空的飞阁相连,接着又是一条长廊,才达地面。一片竹林,一转就到“丛云谷”,几十棵大荔枝、龙眼树下,都是嵌空奇丑的太湖石,引导着你到 “且止台”。台上藤蔓垂青,飘香挂衣,踏石磴盘旋而下,便到 “华滋轩”。一棵数人合抱的赤松,把轩、台都遮盖了一半,轩前一池,大可十亩,栽红白莲花,绕堤葭苇,附近建条东南向曲廊,名 “涌香廊”,架一座六曲桥,通“浮山舫”。它建于池中央,靠岸的一面,用几块天然石的踏步到 “饱绿亭”,居高临下,远望平原,约略可瞰到海湾尽处。如果从丛云谷走出小石门的话,便可见用人工把杂草花编成的篱笆,围着五十多棵柑桔,秋后冬来,百花凋零,朱桔却满缀枝头,香气袭人。再往前是一片 “龙蟠虬伏,饮涧巢云”的古榕树林,因建筑小榭名 “云来榭”,跨条小桥即通饱绿轩。这一圈子就是沿着池子的建筑布局。云来榭南有 “见山亭”,地面整齐的园畦,尽种菊花,西边隙地建座小楼,前筑斜廊,屈曲而上,走时格格有声,名 “听屐廊”。“隐花阁”西上一层面对壶山,兴化湾外,南北洋间一切风景都在眼底,夏天,涝水大涨,弥漫如海,极为壮观。东园再东是 “寸草庵”,路从 “水庄”进去,五、六棵巨大榕树夹着村径,庵前有半月形池子,大门上刻 “吉云精舍”(古迹如图二)四字,它却又是另一番景色了。
从彭氏《图说》描述中,我们可知此园林的壮观,但自从被清兵焚毁后便荡然无存了,幸存的古柳桥也被建国初期的一场洪水冲垮,后来道路改造,古柳桥东移,样式全非,而今建在南门荔枝公园里的古柳桥在原址附近,只不过是供人观赏的点缀摆设而已。彭汝楠所题的古柳桥石碣有二块,一块在桥侧,一块在桥附近的禅芳寺内,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