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人民的“鲁山恋”之情 ——记原莆田县县长原鲁山的二、三事
【发布日期:2012-11-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二、廉洁县长,严以律己铸党魂
原鲁山在任县长期间,“对科局的宴请,不论场合大小,都一概谢绝。”“绝不接受来自任何方面送给他个人的礼物。”“从来没有利用职权托人购买计划供应的紧俏商品。”“下乡不要派车,自己走路,或坐公共汽车,lsquo;脚车背rsquo;。”“吃饭则在大食堂,从不开小灶。”“住则在机关大院集体宿舍,一间普通房子,一半做办公室,一半当寝室”等等,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众口皆碑。曾经在原鲁山领导下的同志,还给笔者介绍了以下几个小故事:
1、公权不私用,子女就业坎坷路。原鲁山同志南下福建时,一直把妻子、子女留在山东老家,以后相继来莆田读书,照顾父亲的生活。子女长大后并没有因为父亲是县长,而受到特殊的照顾,反而连按政策的正常就业,也走了不尽的坎坷路。其长子原承志,1954年奉母命来莆田照顾父亲,后由当时的县委书记安排当通讯员,一干就是四年,以后才按政策统一转为一般干部;次子原承彬,奉父命留在山东老家,以照顾祖母和母亲,后当木工;长女原承芬,1954年来莆读书,高中毕业后,县教育局计划安排到教师进修学校当职员,被原鲁山驳回,结果在家待业两年后,才安排到莆田四中图书馆当临时工;次女原承敏,在“文革”时初中毕业,受父亲株连,升学无望就业更是妄想,只好返山东老家劳动。1972年复陪伴母亲来莆田治病,母亲病逝后就待业在家。后来,时任省总工会主席贾秉勋(50年代曾任莆田县总工会主席)来莆检查工作,顺便到原家探望老友,得知承敏没有工作,连对象都找不到,心里很抱不平,遂交代县劳动部门给予考虑并说:“如果县里没有名额,我负责由省特批解决”,最终才由县劳动局安排到新组建的公交公司当汽车修理工。那小的俩兄弟是双胞胎,高中毕业时,正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原鲁山带头把他们送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知青大返城时,人家都由大人出面跑关系找门路,都安排了比较满意的工作,唯独原家两兄弟没人给予照顾,直至拖到最后一批返城,安排结果是一个修公路,一个是去顺昌修铁路。堂堂县长的子女就业,连当个普通职工都历经坎坷,无论在当时和今天都是令人不可思议的。而原鲁山经手为他人解决就业、落实政策,只要力所能及,每年都有几十件。
2、县长夫人探亲路上差点迷失。按国家规定,原鲁山每年可以回老家探亲一次,往返旅差费由公家报销。但从1949年南下至文革罢官前的17年间,原鲁山只回过老家一次。1964年原计划回老家一趟,看望老母亲和妻子,由于忙于公务,只好写信叫妻子来莆田团聚。由于妻子不识字,手持丈夫的信函上了火车,在杭州转车时走岔了路,幸好遇上一批莆田老乡,得知是难得的清官县长的夫人,帮助护送到莆田。其妻子在莆田也仅住了三个月,就再回老家侍奉高堂。1972年妻子身患重病,再由小女儿陪伴来莆田医病,路上又摔坏了腿,住进了医院,正当妻子病危很需要照顾和安慰之时,原鲁山却奉命赴省里参加粮食会议。返莆后又必须立即召集县扩干会传达贯彻,待到会议最后一天,他正在会上作总结报告时,女儿跑来告知母亲生命垂危,等到作完报告赶到医院,老伴已经不省人事,不禁老泪纵横,失声痛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老县长的子女告诉我们:父亲作为一个硬汉,曾经哭过三次:一次是68年年逾八旬祖母病逝,他当时正在广化寺“跪着”,讣闻传来,他悲痛欲绝,深感对不起母亲的养育之恩。不过此时,他眼泪只是往心里淌。一次是1972年母亲病逝,深感负疚,未尽一个做丈夫的责任;还有一次是下乡到忠门乡,在农民家里揭锅看到里面的根状小薯伴薯叶难见米粒的粥,辛酸落泪,深感县长的责任。
3、一级工资的故事。1956年原鲁山工资就定为行政15级,1963年难得碰上部分工资调整的机会。经县委讨论分配给县政府正副县长调升一级指标,当时科局长以上干部民主评议一致认为,原鲁山任正县长时间最长、对党的和人民贡献也最大,这一级工资是非他莫属。可是原鲁山排除众议,说服其他副县长,他认为副县长张坤革命资历长,过去打游击贡献很大,原定16级偏低,还是评给张坤好。把这一级难得且应得工资又让给了别人。县机关的同志还告诉我们,原鲁山妻子没有工作,家上有老母,下又多子女,无论在机关干部、还是县委、县政府班子中,是大家公认的特困户。可是机关里评困难补助也好,救济也好,他总是让给别人。原鲁山什么都好,就是开会,做报告经常掌握不好时间,需要别人提醒。原因是原鲁山没有手表,所以连夏天午休时若碰上下午有会议,都不敢熟睡,会三番两头爬起来问值班员“现在几点了?”,应该说原鲁山早先是有买过一块表,听说还是借的钱,以后大女儿出嫁时,送给大女儿了,就再也没有买手表,才会出现没法掌握时间的笑谈。尽管是一些小事,但莆田机关的一些同事、工作人员无不敬重原鲁山品格!
莆田的同志还告诉我们,原鲁山主持的许许多多工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运行考验,至今无一处发现工程质量问题,更没有因某一工程而牵涉出经济上的问题。这也许是莆田人民“鲁山恋”的又一重要原因吧! (未完待续) (郑元福)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