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生活习俗
【发布日期:2012-12-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田境内民众先祖(各个姓氏先祖)先后从全国各地区移迁而来,原来都带有各自不相同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影响,积淀成现在的文化习俗。
解放前,有些是落后的、迷信的。
解放后,随着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改掉一些歪风陋俗。婚事新办、丧事从简,反对封建迷信,习俗的改革,显示出境内文化品位的提高,伦理观念的更新。

服饰:服饰、鞋帽、头饰等的不断更新,表现出时代的进步,思想的更新,生活水平的提高。
衣裤
解放前,村民一般是著汉装(汉族传统服装)俗叫“本地衫”。官绅大多穿长衫套马褂;公教人员,男的穿长衫或中山装,女的穿旗袍,或短衫配黑褶群;学生,男的穿黑色学生装,女的穿蓝衣黑裤。
“本地衫”的特点是两袖及衣身平直而宽,低领,前面中间开襟,左右对称,左右襟下部各缝一个口袋,左襟上部加缝一个小口袋,均无袋盖。左右襟用5对纽扣联结。钮用同质料的布缝成长条,一边结成蕊状,另一边对折缝合。末作小圈套,即为钮扣眼;右襟缝上钮蕊,左襟缝上钮扣银;女的本地衫前裾全襟,从领到右肩前沿直到腋下开襟;前襟右侧,加套底襟,缝个小口袋。钮扣,衣领颈口处缝一对、右肩前缝一对,腋下缝三对,也是同颜色的布条制作的。裤是男女同式,只有长短宽窄之分,都是裤裆上部接一五市寸左右的白布裤并没有,不开裤裆。下分叉成一双直管裤筒,穿时折又叠裤并没有用布带束紧。青年人用3至5市寸宽的白布为带,女的另用折银加工成“裤头链”,扣在腰边、下垂5至6条5市寸长的小银链。小孩穿的是开裆裤。男女衣料,春、夏、秋、冬者以棉布为主,包括外来要织棉布和本地土著人布。夏天则以麻布(夏布)为主。官绅富豪人家则穿绫、罗、绸、缎、红春、香云和毛织品。衣裤颜色,随季节而定。一般有黑、蓝、白、灰等;妇女则增加红、绿、黄等色;青年女性穿花布。喜庆日子,已婚的妇女,除丧偶外,都要穿上耀眼的红衣服,这是喜庆的标志,也是丈夫健在的标志。

解放前,劳动人民除冬天外,其他季节大多数赤脚或穿草鞋走路。冬天穿的鞋,多数是妇女手工制作的布鞋。鞋底用布片层层缀叠后,再用麻宁红密针穿扎,厚度约一公分。鞋面多黑斜纹、土织布、黑哔吱等布料。式样有浅口、深口等款式。然后把鞋面和鞋底缝上面成。女的常加一条横扣绑带,底加后跟。夏天晚上,多穿木屐、或用“碱草”编织的拖鞋,富有人家穿得上鞋头绣花的拖鞋,或皮革凉鞋等。
解放后,鞋的花样品种繁多,以型式分有长统的,短统的,深口的,浅口的,圆并没有的,尖头的,高跟的,低跟的。从质料说有布鞋、半胶鞋、全胶鞋、皮鞋、硫化鞋、塑料鞋等等。随着家乡鞋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鞋的款式、品种、不断更新,档次也不断提高。
袜帽
解放前,很少有人穿袜子;戴帽子的只有婴儿、病人、个别老人。他们戴的所谓帽子也是妇女手工做成或编织的,穿的所谓袜子也是妇女用土织的白布缝制的。有针织的长统线袜;帽有布帽、纱张帽、羊毛编织帽、呢帽。型式有冬瓜帽、礼帽、猴儿帽、小孩戴的风雪帽等。
建国以后,穿袜的人十分普遍,戴帽的人也多了。现在市场、商店鞋、袜、帽种类式样更为繁多,福有线袜、丝福、尼龙袜等。帽除了而帽、线帽、呢帽外,还有藤条、塑料或金属制成的安全帽。
现在人们对穿袜、戴帽的观念也有所改变,不单纯为了御寒保温,而是为了随潮流装饰,为了安全防护、甚至有些青年人专为了赶时髦打扮而已。
妇女装饰
解放前,未婚少女梳辫子(有单辫和双辫两种),有的头上左右两边扎双小髻,俗称:“双髻灯”。这些辫髻,多饰以绸布蝴蝶结;女青年婚后,把辫子梳成各种形式的髻,劳动妇女梳六指髻,太极髻。富有人家妇女梳长髻。首饰有珠簪、玉簪、银簪、金簪等;有时还配上鲜花;胫项挂金银项链,手戴金银镯环,指套镶嵌美玉或宝石的金戒指。更甚者,女人绸、缎鞋的鞋头,还缀上珍珠、绒线。 (卢金城)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