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郊尾境内,存在着一种以地名为人名(或物名)前缀称叫的现象,即是以地名来修饰人名(或物名),以示地域的所属的称叫。此外,还有一种现象,即是以地名代称某一人名、物名或某一单位集体。这些现象,都是郊尾地区地名文化中人文现象的一种表现。
之一、以地名代称的现象
1、以地名代称学校、宫寺庙和村庄
解放初期,郊尾地方的人们对“郊尾”这个地名范围是有一定的地域界限的,即是把整条街道分为顶街、中街和下街;下街以南至两条溪交汇处的地方,称为“下郊尾”;顶街以北的下底寨至郊尾中心小学(原阮庄、后溪祠堂)称为“顶郊尾”。为此,曾有一段时间内,郊尾街中一些比较老的人,是把“顶郊尾”来代称郊尾中心小学,常说:“顶郊尾的学生放学了。”或“到顶郊尾去读书。”
郊尾地方的许多村庄都建有宫庙,而每一个宫都有各自的宫名,如阮庄的宫叫“至灵宫”,长安刘埔村的宫叫“安仁宫”等。可是,人们却是习惯地反过来以该村的地名来称叫这些宫,如叫至灵宫为“阮庄宫”,叫安仁宫为“刘埔宫”等。
同样地,人们把位于后沈云顶山上的“正觉阁”,习惯称为“云顶寺”。
此外,在一些典故或俗语中,是以村名作为代表全村集体的代称,如:
“后沈十八姓,全村女子不出嫁”——这句中的“出”是指“出村”的意思,也即是说不嫁到别的村子。这是由于后沈村中的姓氏多,村中的女子只在村内嫁来嫁去的缘故。
“后沈十八姓,lsquo;黄腾rsquo;(顶不了的意思)后连一根笼卷柄”——在民国时期,仙游发生“乌白旗”械斗,后沈村和后连村各为一派。这个典故是说,一次,后沈村的人准备趁天蒙蒙亮时分进攻后连村。在进攻之前,后沈派一个人悄悄地到后连去预先侦探。那人刚进后连,在隐隐约约之中,发现在村头粪池兜围墙上架有一支长长的类似大枪的东西。急忙跑回来报告说,幸好预先去侦探,后连人早已架一支大枪在等着咱们。众人一听,赶快撤回。那支所谓的“大枪”,原来是在傍晚后连人在粪池兜舀“粗”(尿水粪便)时,把舀粗的笼卷忘了搁留在粪池兜墙上,而其可以休柄就被误认为“大枪”。大明真相后,后连人就把此事广为传开。以后,人们就以这句的俗语来形容人数再多,若是不明情况,就连一支笼卷柄都能顶得住。
“吴厝去财主,梅洋去腹肚”——这个典故是说,明代国师陈经邦在郊尾后宋凤谷山筑墓,因风水受冲,就将原在步腰地方的吴姓房屋迁移到梅洋地界去重建,以后就在那地方繁衍子孙成了一个村落,叫吴厝。当时,人们传说吴厝的村前对溪有一石龟坝(位于染厝村),所以整村都很“财主”(富裕)。梅洋人认为吴厝这地方的本来就是属于梅洋的,现在风水被吴厝人得去,心中很是不甘愿。于是就集体到官府去闹说,染厝人把水拦蓄在石龟坝里,使得位于下游的梅洋田地没水灌溉,要求把石龟坝炸开,让水分给下游的田地。当时梅洋村出了十二支“白扇”,即是十二位秀才,很有势力,官府被闹得没法也就答应了。自从石龟坝被毁后,吴厝村果然慢慢衰落了,不财主了。可是,由于没有了石龟坝的障碍,每次发大水时,下游的梅洋田地也就被冲走了一大部分,慢慢地梅洋的田地也就变少了,田地一少,吃粮也就成了问题,梅洋人也就饿肚皮了。所以,人们就戏谑说,石龟一没有了,吴厝去财主,梅洋去腹肚。 (未完待续) (吴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