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食荔枝、羊肉。荔枝是莆田第一名果。莆田因溪岸遍栽荔枝而名荔城。郭沫若游莆田的诗以“荔城无处不荔枝”概括出莆田特点。兴化荔枝品质特优。宋人王十朋诗曰:“莆田荔枝胜闽中”。兴化荔枝一般至大暑“入蜜”,一过大暑则难保鲜,故民俗以大暑吃荔枝进补。唯时值盛夏,新摘荔枝果渍以井气泉(或稀盐水)浸之后食之。
大暑食羊肉“金粿”(碱粿),是兴化民间过中元节的主要供馐。把糯米浸水后磨成浓米浆,加适量食用碱,蒸成圆形,色呈金黄,故名“金粿”民谣云:“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粿尝味;十三十四,挑来挑去。”所谓“挑来挑去,”是指女子挑金粿、肉等回娘家祭奠已殁的父母,俗称“送纸”。如今迷信俗例虽已破除,但七月半吃金粿的习惯仍存在。金粿质粘软,不用刀切而用线割。食时割成小块,蘸以白糖或蜂蜜,饮以香茗,香甜可口。
中秋食月饼、芋头、米粉、粟子、白果。中秋食月饼,是我国各地的普遍习俗。莆俗中秋也备月饼。贫穷的人家买不起,有的自煎菜粿当饼。因此,兴化民间过中秋最普遍的食物是煨芋头、炒米粉、白果、粟子拌猪脚炖熟后,一家聚餐。俗称“做秋粟白果,芋煨米粉炒”。过去贫困人家只煨芋头做秋,为了哄小孩,只好加烫一两把米粉,遮在芋头碗面,小孩吃得津津有味。美其名曰:“芋头畏惊、米粉厄遮”。小孩听得哈哈大笑。中伙,新芋(现在有香芋,过去只有红芋和白芋。)刚上市身份百倍,粟子、白果也是民间传统的进补食品。诗人范成大赞曰:“紫烂山梨红皱枣,总输易粟十分甜。”粟子从壳的柄端切一刀,放进沸水锅中煮十分钟,捞起冷却、剥去壳膜,食之鲜甜不腻。
重阳节莆俗吃“九重粿”,饮“菊花酒”。清初莆人宋祖谦所写的《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自注云:“莆人以重阳日采草为由,郊游儿女如蚁。归则和米捣成如弹丸大。”这是几百年前流行的一种曲粿。而近代人们又把曲粿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粿。此粿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形,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手,粘牙。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冬至食糖丸子。莆俗冬至前夕,全家人要围在一起搓丸。《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曰:“前期糯米粉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种丸子用糯米磨浆压干搓成,煮时放入姜片、茴香、加入板糖煮沸。质韧味香,甜香爽口。
除夕食红。莆田民俗中,红是象征喜庆和团圆的。年关近时,兴化农村家家户户都忙于做红。即用面粉或糯米粉做“皮”原料,以绿豆、糯米或地瓜干加糖煮熟为馅,皮包馅后用木印模印成饱满的圆月形,染上食品红,以“鸡叶”(学名囊荷)为衬底,做成后放进蒸笼蒸熟。色香味俱佳。 (卢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