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地名代称人名
在郊尾境内,有许多女性的名字,乃是以娘家的地名为代称的,如,在郊尾街中,就有好几位叫做“东沙”的妇人,一听就知道她们是从莆田东沙地方嫁到郊尾来的,至于她们在娘家是何名字,众人全然不知。早期,属于此类的,还有更多的名字称叫,如郊尾下街吴秘的发妻叫“榜头吓”,续妻叫“西村”;吴德英老婆叫“双连厝”;林昇老婆叫“杨寨”;杀猪玉清的老婆叫“护厝”;棺材铺成桂的老婆叫“阿尾厝”等等。她们都是在家料理家务的室内贤内助;而在郊尾外街车头,有卖水果的“头张厝”、煮点心的“溪顶嫂”、开客栈的 “郑洋(莆田虎树山里一个小村)”等,她们都是当时独当一面的生意好把手。类似上述的称叫现象,在郊尾乡下的各个村庄中,更是普遍存在。
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有许多从四川来到郊尾地方找活干,也有从本省的漳浦到郊尾来的。由于经济困难,有的就在郊尾落户,入赘为上门女婿,他们就被当地人称为“四川仔”或“漳浦仔”。而从四川或贵州嫁到郊尾的女人,大家称她们为“四川婆”或“贵州婆”。
此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郊尾后沈地方有一个二十几岁的孤寡人,又憨痴又鄙陋,全年不洗脸、不洗脚和不洗澡,口中整天没头没脑地念叨着他家被什么人给拆的事。公社所发下的救济棉被,没多时日就全被他那粗裂的赤脚踢破,坏了以后,再到公社去讨,弄得公社里的人拿他没法。为此,郊尾地方的人就他来代称那些懒得洗脸、洗脚、洗澡的人,或傻里傻气的人,称这些人为“后沈憨”。
之二 、以地名为前缀称叫
1、以地名为前缀的人名
郊尾街初创于清末,两排店房的双面街,直至解放初期才基本形成。本街道的一大特色就是“杂诸姓”,即是说,全是从附近各村头里有钱的能人聚集到这里做生意的,因此姓氏各是不同。由于初来乍到,互不相识,人们在街上相称叫时,就在其名字之前加以其原居地名,以示来自的地域所属。如:
清光绪年间,就有林角人陈士模(绰号模生)到郊尾开办的“瑞源”糖行、龙眼干行,兼售卖从外地换回的豆饼(作为肥料之用)等物资。街上的人们就称他为“林角模生”。民国初期,林角人陈步青(绰号陈古)在郊尾开办的“恒顺”糕饼店,街上的人们就称他为“林角陈古”。梅洋人林禄开办“万盛”豆饼行和糖行,街上的人们就称他为“梅洋禄”。吴厝人吴秘开糖行,街上的人们就称他为“吴厝阿秘伯”。
林禄之子林昇在民国初曾为德化县知县,故此街上人称他为“梅洋lsquo;老车rsquo;(即县老爷的意思)”,他的老婆娘家是杨寨,大家称她为“杨寨”或“杨寨婆”。
古店人刘青洪经营海产之类的鱼行,志号“福海”,街人称他为“古店青洪”;莆田涵江人佘阿灿在车头开苏广店(即是卖针线之类的日常用品,相当百货店),大家称他“涵江烂”;埕边崙头人郑金庆也在车头开苏广店。大家称他“崙头金庆”;称开米店的郑吓稻为“后宋稻”;称开京菓、鱼货店陈达生为“大埔达生”;称牵糊(旧时织麻布的线要用糊浆去牵后才能上机织制)的为“阮庄牵糊章”;称开染布店阮淡为“后溪黑龟淡”;称开办碾米厂的许美九为“埕边九”;称开布店的郑吓暖为“莆田暖”;长安厝尾人潘玉礼开酒类杂货店,大家称他的父亲“厝尾禄”,原来,早在解放前,其父亲潘禄便在郊尾街酿酒并出售;来自枫亭的隔头人周良同梅洋人黄咪吓,在下街合伙开办京菓行,志号“协大”,街人叫周良为“隔头良”;在郊尾街堰门外的油坊原是“阮庄芬”所开设的,后因亏本,就转手给“阮庄燕”。
此外,在街上做鞋的叫“莆田姑吓”;张犁(制犁)的叫“后宋张犁川”;篐桶的叫“林角篐桶良玉”;打草鞋的叫“染厝草鞋伦”;做木屐的叫“后溪吓元”;做灯的叫“埕边耳聋宗珍”;算命的叫“后宋瑞机”;卖时鲜水果的叫“后宋阿看”;卖蚕豆碗豆之类的叫“南埔春枝”;养奶牛的叫“过桥金榜”;看小儿科出名的医生叫“西埔明”;开夜店(客栈)的叫“枫亭瑞芳”等等。
2、以地名为前缀的当地特产水果
郊尾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水丰富,非常适宜于各种水果的生长。本地区的地理地貌多呈丘陵地带,人们充分利用这地貌特点栽种大量果树,为此,本地区的丘陵果树的种植,长期处于兴旺发达阶段,境内成片的果树比比皆是,并且许多名果产品都明显优越于其他区域,一些有特色的名优产品,都冠上当地的地名,以示其当地所属。现代表性列举几种此类的水果称呼:
1、下路岭本和西埔本的龙眼:清乾隆十五年(1750),郊尾塘边村下路岭(因谐音也称“乌石岭”)村民林地,从莆田东沙移来龙眼树苗二株,培育成一为红壳、一为白壳的名贵品种,成为境内主栽品种,后传至香田里(即盖尾、郊尾一带)、仙游、莆田及福建各地。此龙眼品种就称为“下路岭本”(或“乌石岭本”)。
西埔本龙眼原产于古店村西埔地方,树势强壮,果皮赤褐色,质脆味甜,品质中上,适于鲜食、制干。
2、宝坑的石榴:为宝坑村出产的石榴,是安息国(今伊朗)原种,其果蒂有梅花形5瓣,分成黄蜜、红蜜、白蜜三种。因其果大、皮薄、籽粒饱满,汁多而醇厚,甜酸适度,营养丰富而著名,在市场上特称为“宝坑石榴”。
3、枫坑的杨桃:产于枫坑(位于长安村)地方的一种杨桃,吃起来没有酸的感觉。传说,正德君游江南时,路过这里。感到口渴,就随手摘采了路旁的杨桃吃。杨桃本是很酸,随从见 他被酸得直皱眉头,就诚惶问道:“皇上酸吗?”正德君怕失体统,赶紧随口答说:“不酸。”经过皇帝的口这么一说,这里的杨桃从此再也不酸了。以后,人们也都认为,枫坑的杨桃不酸。
3、以地名为前缀的物名
在郊尾本地典故或流传的口头语中,常存在着用地名来修饰某一物名,以示此物是出于何地。如:
“后沈的案桌”——这个典故是说,往昔后沈人很贫穷,连祠堂中祭祀供品的案桌由于年久案脚朽坏都没钱修理,只是加木片用草绳捆绑。结果,当一盘盘供品摆放上去时,木片被压歪了,供果就滚落下地。以后人们就以“后沈的案桌”来形容桌子或搁置物的不牢固。后来由于音讹,就被讹成“后沈的碗桌”。
“车头的歪店”——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郊尾外街车头东西两排的店房,由于扩宽公路遭到三次不同程度的拆除。尤其是1985年的第一次公路扩宽,本来准备在公路上预先用铁钉钉出一条基准线,以基准线为中心,东西两排店房各拆去相应部分的店面。可是,由于舞弊,在车站那一端的基准点被向东多移了2米,而在郊尾岭的一端基准点却是不动,结果拆后的两旁店面全都歪了,每个店面左右墙的长短起码相差好几米,至今还留有痕迹。为此,“郊尾车头的歪店”就成了人们当时流传的口头语,用来形容歪东西,如在生产队出工时,嫌秧插得不好,就说:“你这秧插得比车头的歪店还要歪。”又如在争辩时,说对方:“你的道理比郊尾车头的歪店还要歪。” (续完) (吴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