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郊尾地区在大跃进时期的两次运动简介
【发布日期:2013-01-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一、1958年消灭麻雀运动
郊尾地区“消灭麻雀”运动是在1958年8月,运动的时间为连续一星期。当时,发动了全公社各家各户的民众,拿出鸟枪、土统、锣鼓、铁锅、鞭炮等,凡是能敲响的东西,都搬到田头、屋前、屋后、山上等各空间,只要一见有麻雀,就放枪炮,敲打各种响物,目的就是要惊吓麻雀,让它们没有落脚的地方可休息,这样,用全民的“疲劳战略战术”在一星期内,必定会把麻雀累死。果然战绩斐然,不久,境内麻雀的踪影全无。当时,说是要轰赶麻雀,实际上人们不分青黄皂白地连同其他鸟雀都赶。
可是,生态自然的报复很快就来了。第二年春,全县各地龙眼树上的桩象(俗称“枇杷龟”)非常多,满树密密麻麻的,树叶被啃得千疮百孔。这下子急坏了土产公司负责人,因为龙眼是本县土特产的特大宗的收入,照这样的势头下去,我县龙眼肯定颗粒无收,那将是何等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消灭龙眼树上的桩象?现在不可能再发动全县人民都爬到树上捉桩象了,因为,这时的人力物力都集中到大炼钢铁运动中去了,唯一的一种办法,就是用收购桩象和桩象卵来吸引人们,特别是善于爬树的小孩子,来捉桩象。当时由郊尾供销社收购桩象和桩象卵,一两桩象的收购价格是2角钱,桩象卵一两是16元,这样的价钱是非常吸引人的。小学生一放学就上树捉桩象和桩象卵,有时干脆用竹杆摔打,虽然打落了桩象,但也打伤了龙眼树,这样再次破坏了龙眼树的生长。
由上述可以看出,当时消灭麻雀只考虑到麻雀对人类粮食的有害一面,也没有全面科学地考虑到,麻雀也能消灭害虫的另一个有益的方面。当时消灭了麻雀,虽然保住了一些粮食,但是,龙眼却受到损失,这样岂不是得失相当。若算细帐,在经济上得失相当的情况下,动用了那么多的人力,岂不是“得不偿失”了吗!
二、1959年的开发万宝山运动
开发万宝山历史背景的大前提就是“保证粮食过关”。具体的就是粮食缺乏和地里庄稼少收两方面原因。省委提出“向荒山要粮”的口号,发动群众上山开发,栽种农作物,要让荒山变宝,所以叫做开发“万宝山”,开展运动的时间是一个星期。
郊尾公社开发万宝山的时间是在1959年春季。当时公社党委把开发“万宝山”的任务分片包干,郊尾、染厝、塘边大队,以及郊尾中心小学、供销社等合为一片,开发染厝与塘边合界的那一座山地。那山满是草与小树丛,山坡又很陡,坡上的小树丛用砍刀砍,之后用板锄挖掘树根用锄头挖松山土,将山坡植被草连根都埋掉,然后做成一畦地瓜畦。当时开荒做畦时,有人就怕以后下雨,大水会把地瓜畦冲垮,建议公社负责人得用石头垒砌,可是他说开发任务紧,垒砌花时间,何况一时凑不来那么多的石头。结果只应付了任务,就草草收场。
“万宝山”开发之后又没有具体布置管理,结果,开发任务一完成,就让那地瓜自生自长。仔细核算,那满山遍坡庄稼的管理与照顾,须投多少工?单是一项挑水灌溉,就得花多少劳力!那些地瓜作物,自然只能是靠天然的雨水和山地本身的肥力来湿润肥养。到了冬季,发现遍山地瓜田里长满了草,许多地瓜畦被水冲塌成一窟窿一窟窿的。那地瓜蔓下尽是地瓜根,有的虽长有地瓜,但最大的也只是比大拇指大一点点,象这样的地瓜,谁愿意要费工去收成?
从上述简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不管是领导,还是群众,环保意识都很薄弱。上级的不科学瞎指挥,下面的人盲目跟从,不顾栽种下的地瓜能否成活,不顾未砌石的地瓜畦能否被水冲毁,只是以赶任务的速度,追求开垦的面积数量,五天的任务就三天完成。以这样不科学又不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今后必将会被自然所报复的。同时,由于当时领导人对生产缺乏科学性的领导,“向荒山要粮”的指导思想,再一次表现出领导的不科学片面性,这是在缺乏环保意识、违反自然发展规律而提出的,而且是在不知觉中犯下了“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错误,直到几十年之后的今天,人们才清楚地认识到这一严重的失误教训。即使当时能成功地开垦好荒地,到了今天,我们还是要退耕还林,以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世界持续发展,这才是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科学思想和生态意识。 (吴松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