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行业习俗之生活交际
【发布日期:2013-01-1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一、入学拜师
民国前,父母要儿女入私塾读书,先向塾师商定束修(现在指学费)。塾师同意后选择师生生肖不相冲的日子,定为入学吉日。孩子入学时,自备课桌椅,购买印有北斗魁星的《孝经》一本。书中夹有葱一株,柏一枝,寓意聪明识字(方言中的“聪”与葱谐音,“识”与“柏”谐音)。孩子见到塾师,即行跪拜礼,塾师双手扶起,表示愿收为弟子,然后,点烛,焚香拜文昌帝君和魁斗。拜后烧银纸,放鞭炮。礼毕,把果盒中礼品(甘蔗或花生,事前视弟子多少准备多少)分给同窗学友吃,以示友爱。从此,入学的孩子尊称塾师为先生,称师娘为“先生婶”。对塾师子女称兄道弟,叫姐呼妹。
二、迎客 送客
迎 客
客人入门时,主人主动点头,握手,表示欢迎,并摆椅请坐,先敬茶或敬烟,后请吃甜蛋汤或点心。如客人第一次来作客,要煮线面招待,所谓“寿长”。若是男客,有时还敬酒数杯。倘是女客,则以茶代酒,以示“热情”。客人吃面时不能全吃光,须留下一点,以示礼敬。筷子要整齐横放碗面,以表回敬。过去境内人们迎客,做客吃点心,用箸都有讲究。
送 客
客人临行时,主人馈送一些土特产品作为礼物,让客人带回。春节期间,起码要给每人一双福桔随手带回,并送到大门外。对第一次串门的小孩要用红头绳系钱币给予“挂月豆”(现代称为“见面礼”)。
三、称呼礼节
境内民众外出遇见人,对知识界长辈礼称“先生”;对有某种技术的人称“师傅”。问路时,称老男人为“叔公”或“频爷”,称中年男人为“阿叔”或“朋友”;称老女人为“婶妈”,称中年女人为“阿婶”或“阿姨”,称已婚青壮年妇女为“大嫂”,对姑娘统称“阿妹”,力求准确有礼,以便得到善意指点。
四、用箸习俗
过去,多数人家用竹筷,少数人用骨箸。后来逐渐发展到有木箸、塑料箸、金属箸(如银箸)或嫁妆中,放入筷子来讨口彩:“快(筷)生贵子!”用筷子也有忌讳。禁忌用筷子头叩打婴儿和小孩的头部、面部等,以防误伤。如把筷子平放碗口,叫“碗口筷”,宴请宾客时这么做,等于在下逐客令。兴化沿海饭店也是忌把箸放在碗口,而是把手中的筷子在碗上绕了,再放下筷子。说这是怕船搁浅,筷子绕了几绕,表示渔船绕过了暗礁和浅滩,然后停泊应安稳可靠了。用饭前,把一双筷子直插饭中,俗称“死人筷”。只有在给死者上供品祭拜时才这么做。使用筷子一长一短,谓之“短命筷”。传说“孕妇若使用长短筷,生下的孩子会跛脚”。平时忌用筷子敲饭盒,此谓“讨饭筷”。因为乞丐讨饭时常敲饭盒伴有哀求声。挟了菜又放下,谓之“半路筷”;挑精拣肥乱翻菜肴俗称“乱筷”。办丧事进餐时,使用的筷子必须是白色的,如用红色筷子,则是对死者不敬。但也有例外,如死者是五代同堂的,用红箸吃丧席,则表示这位老人的福气,俗称“吃福”。到人家做客用餐,或进饭馆用餐,吃完筷子不宜搁在碗口上,也不用洗碗筷,一般由主人或店主洗。
餐桌上摆放筷子, 筷子放在碗的右边,筷子头朝座位,而祭礼时摆筷,则要筷子头朝神位,忌倒过来放。兴化民间还有一忌,那就是什么时候才能动筷,人坐宴席后,要看坐在首席位上的人什么时候动筷,其他人才能动筷。这也是一种尊老敬贤的做法。席间,筷子掉落会示为不吉利,可调换一双,不要俯身去捡,特别是喜宴或正月餐饭时,不慎碰落了筷子、宜说声“快乐”(与“筷落”谐音)或“快快乐乐”,以取回好兆头。 (卢金城)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