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仙游地区摹声构词的方言 ——莆仙方言探讨之一
【发布日期:2013-02-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在汉语中,有许多摹仿声音的词汇,它们有时在句子中独立成词,有时与其他的词汇组成了各种关系的词组。例如:“乒乓”这一摹声词,表示的是两物碰击的声音,在“被碰得lsquo;乒乓rsquo;发响”的句中,“乒乓”这词作为副词来修饰响声;当它与其他的词组合,如“乒乓球”,则构成了以“乒乓”这一声音修饰“球”的偏正结构名词。
在仙游地区的方言中,同样地也存在着与汉语有相同的摹声构词形式。所谓的方言,乃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由于各地区的人们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涵养各有差异,各地区的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故此各地区的方言也就不同,这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某地区流行的方言,在另一地区的人不一定能理解或听懂,如仙游地区的人们摹仿猫的“喵—喵—喵”叫声称猫为“喵吆”(字底横连线表示两字连读的切音,以下同),而莆田地区的人们则是根据猫捉鼠的功能称猫为“摸鼠”。
1、摹声为名词的形式
(1)在仙游方言中,经常是用 [Kao (“咔敖”的切音)] 读音来表达碰击声,其中的主音“咔”是从摹声词“咔嚓”的“咔”的入音转化而来,而“敖”则为“咔”的末音轻读,切音为“咔敖”。本地人把鼠夹称为“老鼠lsquo;咔敖rsquo;”,因为老鼠吃诱饵时,鼠夹的机关被碰落,弹簧夹即刻“咔敖”了一声夹上,就把老鼠夹着了。人们就根据这个“咔敖”的声,把这个夹鼠工具称为“鼠咔敖”。在这里,“咔敖”是作为偏正结构的名词。
(2)过去,本地的乞丐经常是一手拍着竹筒蒙皮的小鼓,一手打着竹片,唱着俚歌挨家挨户乞讨,因为小鼓会发出“咚咚咚”的响声,所以称为“咚鼓咚”,而竹片的响声则是“咔敖—咔敖—咔敖”,人们就把这竹片叫做“乞丐咔敖”。在这里,“咚”和“咔敖”也是作为偏正结构的名词。
(3)水泵抽水时,从水龙头流出的水会发出“啵翁啵翁啵翁”的声音,为此本地人称水泵为“水龙啵翁”。
(4)皮碗唧水时会发出“支由—支由—支由”的声音,所以本地人称皮碗为“水支由”。
(5)汽车,顾名思义是以蒸汽为动力的车,即是用木炭燃烧锅炉以产生水蒸汽,让水蒸汽推动活塞使车轮转动。早期的汽车,就是身上背负着一个十分笨重的烧炭锅炉,因汽车蒸汽机的功率很低,故此行驶之时总是发出“轰轰轰”的响声,尤其是在起动之时或爬坡的时候,轰轰的声音更大,所以老一辈的郊尾人就以自己对其声音的感受,将这种的车叫做“轰车”。
(6)摩托车的响声是“卟卟卟”,老一辈的人特称摩托车为“脚车卟”,因为本地的老一辈人称自行车为“脚车”,而摩托车形状与自行车相同。
(7)本地人有时把聚餐叫做“吃lsquo;咔敖咔敖rsquo;”。因为聚餐时,围坐在一起的人们汤匙纷纷伸进汤碗中舀汤时,汤匙碰磕汤碗,会发出“咔敖”、“咔敖”的声音,所以人们就以此声音形象地代替了餐食的叫法。在这里“咔敖咔敖”的摹声就成了动宾结构的代名词了。
(8)汽车的马达响声是“哦,哦,哦歌”,而汽笛声是“嘀,嘀,嘀”,为此,本地人在教小孩子认识汽车时,总是把汽车称为“哦哦歌”,或“嘀嘀”。例如,大人指着汽车对小孩说:“看,哦哦歌来了。”或说:“我们坐嘀嘀去。” 这里的“哦哦歌”,或“嘀嘀”的摹声是作为代名词使用的。
(9)这里的人们常把戏台上锣鼓的“啪—啪—啪”声音作为演戏的代名词,叫做“啪啪唉”。常有大人带小孩去看戏,说:“走,我们去看lsquo;啪啪唉rsquo;。” 这里的“啪啪唉”的摹声也是作为代名词使用的。
(10)对一些动物的叫法,本地人是根据其叫声而称叫的。如,猫的叫声是“喵—喵—喵”,人们就称猫为“喵吆”;牛的叫声是“黄—哞吗”,人们就称它为“黄哞吗”;羊的叫声为“黄—咩”,人们就称它为“黄咩”;宰猪时,猪会“依—依—依”地乱叫,本地人跟小孩讲话时有时就把猪称为“依依”; 蟋蟀的叫声是“唧—吱—唧—吱”,人们就称它为 “唧吱”。
(11)对所随身携带杂物的总代称,如,一个母亲抱孩子回娘家,说:“走一趟娘家lsquo;轻空跷摇rsquo;就得带一大堆,路上够麻烦的!”其中“轻空跷摇”一词乃是行李中物品相碰的响声,用这一响声来表示行李中杂物的繁杂累赘。 (未完待续) (吴松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