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九头十八巷”
【发布日期:2013-03-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1)县巷
原莆田县(2002年改为荔城区)衙署坐北朝南,其东边围墙外的街巷俗称“县巷”,南北走向,宽20米,长约300米。两旁均为明建风格之古民居和小商店。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徐执策在县巷两端各建一座木坊,南坊题匾“莆阳文献”,北坊题匾“海滨邹鲁”;万历十六年(1588),知县孙继有改匾额为:南“文献名邦”,北“壶兰雄邑”,一直保持至民国。1946年农历正月初三(公历2月4日)黄昏,文峰宫街道发生火灾,烧毁文峰宫前至下务巷口两侧商店、民房百余家,“文献名邦”木坊亦被焚,重建时拆毁;其后,“壶兰雄邑”坊亦随之拆掉。路面先后以石板---水泥---大理石铺成,与大度街同向平行,南临文献中街,北通衙后巷,中间还有东西走向的“县后巷”。整条街巷今尚存在,为城内保持较为完好的历史文化古街。
(2)务巷
在古谯门东侧斜对面,总长200多米,南北走向,与“十字街”平行。东大路开成后,分为顶务巷、下务巷两段,巷宽丈余,现扩宽为二十多米;北至文献中街,南通环城大道,两旁今已建成高楼大厦,底层作商业超市,高层为安置房和商品房。楼群密集,街市繁华,是城区中心最热闹的购物场所,颇具观赏价值。
下务巷原系明朝“御史大夫第”——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林润故居;在近年城市改造中,为保护古城文物,保持历史风貌,应用现代建筑技术,已将其整体“克隆”至沟头社区的莆一中新校址后面重建完竣,古色古香,面貌一新。
下务巷尾的“会仙洞”古建筑及其通道,今已拆毁,融入旧城改造统一规划。
(3)城墙巷
在文献中街、文峰宫“三代祠”之南边,北对大度街,南通东大路,为宋代古城之东城墙所在地,故名;旧城改造后,文献路扩宽,占用了大段古巷道,今之路面长不足百米,且中段铺成阶梯状,车辆已不能通行。巷西为新建的国货精品大商场,巷东有唐建凤山寺的主殿,古迹尚存,今为市佛教协会会址。巷北的文献路,曾建成“步行街”,供民众游玩购物;今已改为地下商场,路面浇灌沥青以通车辆,从新车站直达凤凰山,是城区中心的交通主干道,行人车辆往来如梭,立体商店鳞次栉比;城墙巷及其周边的寺院广场则成为游人休憩闲聊的极好去处。古为今用,各得其所。
(4)书仓巷
城墙巷东侧、原莆田县印刷厂对面的南北转东西走向的古巷道,总长300多米,今属凤山社区,紧邻莆田擢英中学校舍。因宋龙图阁学士、参知政事郑侨(状元,郑樵之侄)致仕后迁居于此,明刑部主簿林遒节、山东参议廖梯及清礼部侍郎、大理寺卿郭尚先,刑部主簿关陈谟等等名宦,均曾在这里构建宅第,并有大量藏书;特别是郭尚先,为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尤善作兰石,作品甚多,名闻遐迩;城内人羡慕不已,雅称此巷为“书仓巷”。书香门第聚集之地,奇花异木栽满庭院,一年四季清香扑鼻,沁人心脾闲适恬静,文化积淀深厚,素为外来学生租居求学之理想去处,环境并不喧闹,却总书声琅琅,历来是出人才的好地方,其巷道名称也一直保持下来,千年不变。 (未完待续) (黄秀峰)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