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九头十八巷”
【发布日期:2013-03-3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15)梅峰巷:
梅峰寺天王殿前,原横亘着一条石板巷道,左接古“北门街”至洞桥头,右穿雷山巷到县供销社及公安局,南北长300多米,两侧为古民居,俗名“梅峰巷”。旧城改造后,民房全部拆迁,胜利中街扩宽,梅峰寺临街构建山门,原巷改成广阔石埕,筑以围墙圈护,作为殿前之休闲场所,两头各植榕树一株,亭亭如盖,乘凉者多,寺门内又增一大景观。原梅峰巷被切断,两侧建起高楼,作为临街店面及安置房。古雷山巷与桃巷改造成梅园路,连接水关头与雷山,成为市区内东西走向之交通干道。过梅园路之梅峰巷路段,即今荔城区公安局前方小巷尚待继续规划改造。其南边有马巷、安然里(广福路);东边为梅峰小学校园;原莆田医院之大部分院区迁往南郊村,建成“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梅峰巷之原形今已不复存在。
(16) 雷山巷
衙后头至雷山顶的土路,长达千米,宽约丈余,自东向西逐渐升高,两侧多为果园,砌以围墙,环境幽静。宋代古城西门即建在雷山北麓之瑞龙庵附近,明初扩城时改建于“真武坛”西北角。解放后,雷山作为监狱,少有行人路过,是城西较为偏僻之所在。上世纪80年代,莆田华侨体育师范、福建省税务学校、莆田学院相继建成后,这里成为学园路与梅园路之交通枢纽。雷山巷是梅园路中段的主体路基,地形复杂,工程量大,沿途开山凿石,改弯取直,两旁构建高楼店铺,东接水关头,西达荔城大道,成为城区东、西之主干道,车辆如梭,热闹非凡,一改往时之冷清旧貌,昔日的雷山巷如今已难觅其真容。
(17) 马巷
今荔城区委大楼对面至区法院门口的路段,古时俗称“马巷”。明初兴化府扩城以后,在今胜利路中段建立莆阳驿铺,供南来北往的文武官员住宿,该地段名曰“驿前”;驻馆的达官贵人们乘坐的马匹,都圈养在街对面的小巷两旁一排排马棚内,这里就被称为“马巷”。今人觉得巷道不长,且不起眼,便误把自法院门口文献中路的整条巷道都叫做“马巷”。其实,那条街巷从宋代就称为“阮巷”,是邑人阮骏——宋绍圣元年(1094)进士、官河南少尹的府宅所在地,其子孙阮符、阮鹏、阮肱、阮砥、阮敷、阮次膺等,分别于宣和、绍兴、绍熙、嘉定、宝佑年间各登进士第,实为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因此,百姓俗称该巷道为“阮巷”。而“马巷”是明初才产生的地名,其西边巷口往北的分道叫“梅峰巷”,往南的叫“阮巷”,往西的古称“丘马顶”,后名“安然里”,可达“西岩广福寺”,又叫“广福路”。阮巷中段又有小巷名“花园巷”,今已拆建为“大唐”商业区。
(18) 府前巷
民国20年(1931),在清末兴化府署(俗称府里)创建莆田县公共体育场,其南边通道自“五城门”向西长100多米,称“府前巷”,巷南侧有“博物馆”、电厂(后改为供电所)、粮站、孔子庙等;北边通道自今“新街口”至“阮巷口”长约200米,称为“府后巷”,有城厢供销社、保健院及西岩旅社、水文站等。旧城改造中,府后巷扩宽延伸至凤凰山麓,宽50米,长2公里,取名“文献西路”,东接古楼前文献中路,直达阔口新车站,为城内最宽阔、最繁华的东西交通主干道,高楼林立,商店毗邻,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是城区之中心。而体育场、旧车站、交通局等,则已全部拆迁,重建成现代化的宜居新城——文献步行街,设施齐全,功能多样,将成为莆田的标志性建筑。下磨溪自西而南向东环绕流过区域外围,可视为新区之“护城河”。 (续完) (黄秀峰)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