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县是天地会起源地的证据补证
【发布日期:2013-05-0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福建名胜词典·莆田县》“囊山慈寿寺”条其中记有:“明宣德八年(1433),僧连城建斋房300多间,僧众达千人。”;“附近有巨洞,中复有无数小洞,称lsquo;百廿间rsquo;。”;“山顶有lsquo;天元岩rsquo;,可望尽兴化湾外诸岛屿。”
《莆田名胜古迹》“囊山慈寿寺”条其中记:“最盛时有斋房300多间,僧众达千人。”;“海拔250米处为lsquo;天元岩rsquo;,唐宇高敞,可凭轩眺望兴化湾外诸岛屿。天元岩后有石洞,可凭轩眺望兴化湾外诸岛屿。天元岩后有石洞,重重套叠lsquo;四通八达rsquo;,人呼为lsquo;百廿间rsquo;。”以上二书均记:
(1)囊山寺斋房300多间,僧有1000人。300多间斋房,平均一间斋房居住3个僧人,解决了当时1000僧人居住的问题。囊山寺迄今还残留3个径1.17米深0.56-0.57米的巨大铁锅,那些铁锅,解决了当时1000僧人煮饭问题。
(2)囊山寺后的九莲(连)山上有“天元岩”。关于天元岩的起名来历,笔者从小就听父亲说:天元岩是涵江集奎村曾姓富豪在民国初年创建的,因挖基沟时,小工在几米深的基沟泥土中发现一枚“天元通宝”,背穿上一“文”字铜钱,集奎曾就钱文取岩名叫“天元岩”。听后记忆犹新,至今涵江人有时还流传着“天元通宝一元钱,给天元岩起了名”的顺口溜。
那么,“天元通宝”是何朝何人所铸造的钱币呢?著名古钱币学家孙仲汇、胡薇合著的《古钱币图解·清代钱币》书里收有一枚珍贵的“天元通宝”,背穿上一“文”字。
孙仲汇、胡薇二位专家共同鉴定“天元通宝”后说:“另有一种lsquo;天元通宝rsquo;,背穿上lsquo;文rsquo;字,厚肉大样,观其文字形制也若近代天地会之物。”可证:“天元通宝”钱的铸造者是“反清复明”的天地会起义军。这枚“天元通宝”应是天地会起义军挖战壕沟时掉在战壕里的,不然的话,“天元通宝”怎么会自动跑到几百米高的九莲(连)山上,并自动钻进几米深的泥土里呢?
(3)“天元岩后有石洞,重重套叠,四通八达”;“有巨洞,中复有无数小洞,称百廿间。”
山上大大小小的众多石洞相通相连,起义军跟清兵打仗时,如果清兵打到“百廿间”时,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起义军可以隐蔽在“百廿间”的石洞里,清兵无法发起猛烈的进攻。清兵撤退时,起义军反而可以从“百廿间”里跑出,联合起来,集中力量反攻清兵。
(4)“山顶上有lsquo;天元岩rsquo;,可望尽兴化湾外诸岛屿。”;“堂宇高敞,可凭轩眺望兴化湾外诸岛屿。”居高临下,占了极为有利的地势,对狠狠地打击清兵也极为有利,同时可以看到周围很远的地方,从山上往下看有无清军队一目了然。
另外“天元岩”后面的山崖上凿刻有三个圆孔,这是天地会的暗号标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天地会的别称叫“三点会”,因此山崖上凿有3个圆孔。
由于九莲(连)山山麓有“囊山慈寿寺”俗称“囊山寺”和九莲(连)山上有“百廿间”山洞等有利条件,因此清初的天地会就选择此地作为天地会“反清复明”的起源地是理所当然的。
还有《近代中国帮会内幕·下卷》有“反清复明”暗号茶碗阵共43阵。第31阵是“复明阵”,第32阵是“反清阵”。
“复明阵”记:“当举中央一碗倾茶饮之。”
“反清阵”记:“此阵惟中央有茶,余碗皆空,当弃中央碗内之茶,任取一碗倾茶饮之。”(复明阵5个碗,第一行2个碗、第二行1个碗、第二行3个碗)。(反清阵5个碗,第一行2个碗、第二行3个碗)。笔者在囊山寺捡到103块碗底有三点的瓷片,既是天地会歃血结盟用的碗,亦是天地会排阵用的碗。 (林青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