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二十四史莆仙人物传》〔译注〕选登】 《宋史·陈文龙传》译注 〔《宋史》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第二百十 忠义〕
【发布日期:2013-07-3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原文】
是冬,累迁文龙至参知政事。①未几议降,文龙乃上章乞归养,既出国门②而悔之,复上疏求还,不报,③乃归。五月,益王称制④于福州(今属福建),复以文龙参知政事。漳州(今属福建)叛,以文龙为闽、广宣抚使⑤讨之。文龙以黄恮前守⑥漳有恩信,辟⑦为参谋官。按兵泉州(今属福建),使恮入招抚之,恮至,民皆顿首谢罪。兴化有石手军⑧者,能掷石中人,议者以其不足用罢之,石手军亦叛,复命文龙为知军,平之。
【注释】
① 参知政事:副宰相,辅佐大政,参与政务。② 国门:京都城门,又称都门。③ 不报:不答复。④ 益王赵昰曾封王于福州。南宋末帝赵显降之后,赵是于福州称帝,行使皇权。⑤ 宣抚使:掌宣布威灵、抚绥边境,及统护将帅,督视军旅之事。⑥ 守:此处释掌管郡守,黄恮曾任漳州知府,俗称太守。⑦ 辟:征召任用。⑧ 石手军,指由投掷石块打击敌人的能手,组成的专业军队,多用于守城。
【译文】
这年冬天,朝廷接连提升陈文龙,官职到参知政事。不久朝廷决议投降,陈文龙于是上章请求回家休养,出了国门却感到后悔,又上疏请求回来,没有回音,于是回家。五月,益王在福州称帝,再次任用陈文龙参知政事。漳州城反叛,任用陈文龙为闽广宣抚使讨伐它。陈文龙因黄恮以前尝任漳州郡守(知府),对百姓有恩德信义,征召他为参谋官。把军队屯扎泉州,指使黄恮进入漳州城招抚。黄恮到后,百姓都叩头谢罪。兴化有支投石手军队,能够投掷石块击中敌人,有人议论他们不足利用而罢废掉,投石手军队也背叛。朝廷又任命陈文龙为兴化知军,平定他们。
【原文】
已而降将王世强复导大军入广,建宁、泉、福(即广东广州,福建建宁、 泉州、福州)皆降。知福州王刚中遣使徇①兴化,文龙斩之而纵其副以还,使持书责世强、刚中负国。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大兵②来攻不克,使其姻家持书招降之,文龙焚书斩其使。有风其纳款③者,文龙曰:“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乃使其将林华侦伺④境上。华即降,且导兵至城下,通判⑤曹澄孙开门降,执文龙与其家人至军中,欲降之,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⑥也,可相逼邪?”强之,卒不屈,乃械系⑦送杭州。
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其母系福州尼寺⑧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众叹曰:“有斯母,宜有是儿。”为收葬之。
【注释】
①徇:宣示归顺。②大兵:指元军大部队。③纳款:归顺,降顺。④伺:此处指侦察。⑤通判:明代各府主管粮农水利事务的佐官。⑥节义文章:指节概与义行。⑦械系:戴上脚镣手铐拘禁。⑧尼寺:尼姑寺。
【译文】
不久,投降元军的将领王世强又引导大军进入广州,建宁、泉州、福州亦都投降。福州知府王刚中派使者到兴化劝说归顺,陈文龙斩杀使者放回副使,让他带书信谴责王世强、王刚中有负国家。于是发动民兵守城自卫。城中兵力不满一千,大队元兵前来进攻不能攻克,于是指使文龙的亲家带书信来招降,陈文龙烧毁信杀死他的使者。有人讽谕他归顺元军,文龙说:“各位特地怕死呀,不知道这一生有谁能够不死吗?”于是派他的部将林华去境上侦察,林华立即投敌,并且引导元兵来到城下,兴化府通判曹澄孙打开城门投降。元军把文龙和他家人拘捕到军营中,想使他投降,文龙不屈服,身边的元兵欺凌挫辱他,文龙指着自己心腹说:“这里面都是节义文章呀,怎么可以胁迫呢?”元军强迫他,至终不屈服,于是把他带上脚镣手铐拘押送杭州。
文龙离开兴化就绝食,到杭州后饿死。他母亲被拘禁在福州的尼姑寺中,病得很重,没有医治用药,左右看得落泪。母亲说:“我和我儿子一同死,又有什么遗恨呢?”也死了。众人感叹说:“有这样母亲,合该有这样儿子。”为她收殓埋葬。
【原文】
蒲寿庚①以泉州降,告其民曰:“陈文龙非不忠义,如民何?”闻者笑之。大兵既归,文龙之侄瓒②复举兵,杀林华,据兴化,未几复破,瓒死之。
【注释】
①蒲寿庚:南宋阿拉伯籍巨商,居泉州,长期任提举市舶,管理地方海外贸易事务。②据莆田史志记载,陈瓒为陈文龙从叔,《宋史》误置了叔侄关系。
【译文】
蒲寿庚献泉州城投降,告谕他的城民说:“陈文龙并非不忠义,可是民众怎么办呢?”听到的人都耻笑他。元朝大军撤回去后,陈文龙侄子陈瓒再度起兵,杀死林华,占领了兴化,不久(兴化城)又被攻破,陈瓒壮烈就义。
【点评】
陈文龙是一位坚持民族大义、忠贞报国的民族英雄。他以爱国爱民与忠烈气节赢得了人心,名垂青史。因其“有功于国,惠爱在民”,明代莆田建二忠祠奉祀陈文龙与陈瓒。福州有五座“尚书庙”纪念陈文龙,称他“尚书公”。 (续完) (阮其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