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19年前解崇祯皇帝御押释文之谜 ——林青松解朱家溍未解之谜
【发布日期:2013-09-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图一为朱家溍先生给林青松的复函,现已成为珍贵的墨宝】

【图二为朱家溍先生刊出的《待解之谜——崇祯皇帝御押释文的问题》】

【图三为《一国之上》全文,其中图示上为宋太宗赵光义的御押,图示下为崇祯皇帝御押,林青松画出原玉玺,并从右向左逐笔画出“一”“国”“之”“上”四字】

1994年9月4日,我国著名的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朱家溍在《中国文物报》刊出了《待解之谜——崇祯皇帝御押释文的问题》,提出“故宫博物院今年正在编纂的《明清两朝宝玺》一书,有数百方玺印,汇为一册hellip;hellip;今天先提出一个具体问题向读者请教。”此问题是“有一方崇祯皇帝的御押,这方御押曾见在崇祯御书上钤用(如图二)。书画鉴定家张珩先生曾释义为lsquo;由检rsquo;二字。hellip;hellip;我在审稿时把释文划掉hellip;hellip;按此押的释文,过去曾有两家发表文章,一即张珩先生,如上述。一为郭沫若先生的释文是lsquo;国姓大木rsquo;。郭老由于考证郑成功在台湾铸造发行的银币,见银币上铸有此押,误认为是郑成功的押,想到郑成功曾受国姓之赐,遂有此释文。”治学严谨的文物专家朱家溍说,“我认为张珩先生的释文不能成立的理由是,明代制度,只有大祀天、地、祖宗,社稷等等礼仪,在祝版上亲笔书写御名。例如lsquo;皇帝臣朱元璋rsquo;,lsquo;皇帝臣朱由检rsquo;,此外再也没有用御名的地方。当然祝版上也没有用押的道理。” “故宫还有崇祯赐给太监曾化淳的一幅御书也钤用此押,岂有皇帝向太监称自己名的道理,所以此押绝非lsquo;由检rsquo;二字。明代以前的皇帝,为大家所熟悉的,例如宋徽宗,在书画上常常用lsquo;天下一人rsquo;画成押。皇帝的押用这类词藻是合身份的,不会用御名画押的。”“郭老曾坚持此押的释文是lsquo;国姓大木rsquo;。理由认为如果此押不是郑成功的押,何以铸在台湾的银币上?这个道理其实很容易解释,因为郑成功是奉大明正朔的,在银币上铸崇祯皇帝的押是很正常的。根据上述理由,我认为两家的释文都不能成立,我才疏学浅也释不出,所以将押文拓本发表,请广大读者帮助研究合乎情理的释文。”
朱家溍(1914~2003)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是被国务院评为享受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之突出贡献的专家。他先后主编了《两朝御览图书》、《明清帝后宝玺》等图书,由先生主编的《国宝》荣获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一流图书奖,是我国文物界“国宝”级的人物。朱家溍先生学识渊博,为人谦和,具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刻苦工作的高尚职业道德,从他就一方御押在《中国文物报》上刊出《待解之谜——崇祯皇帝御押释文的问题》,虚心求教,谦逊地说自己“才疏学浅也释不出hellip;hellip;请广大读者帮助研究合乎情理的释文”上可见一斑。
张珩(1915~1963),古书画鉴定家、藏书家。1934—1946年间,曾两度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建国后,1950年,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同年调任文化部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兼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张珩在中国书画鉴定方面,造诣很深,具有长期实践经验,善于探索书画用笔规律,并与文献资料相结合,进行比较、研究,客观地作出科学判断。熟悉传统,又突破传统,开创了科学的鉴定路子,成为全国著名的中国书画鉴定专家。一生鉴定书画以百万计。
郭沫若 (1892-1978),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是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
我市文物考古专家林青松从《中国文物报》上读到朱家溍刊出的《待解之谜——崇祯皇帝御押释文的问题》,起先将御押考释为“一国之祖”四字,函寄故宫博物院朱家溍先生,朱老收到他的信函后亲笔复函(如图),复函说:“林青松先生,我同意lsquo;一国之rsquo;三字,而lsquo;祖rsquo;字未妥,皇帝亦不可能自称lsquo;祖rsquo;,是否lsquo;之rsquo;字又含lsquo;主rsquo;字,lsquo;一国之主rsquo;。”随后,林青松又对一方宋太宗赵光义的御押进行研究,他把二押对照比较,突然顿悟崇祯皇帝的御押也是“一国之上”四字(现将发表于当年的《中国文物报》上“一国之上”全文登出,以便读者理解比对),并将释“一国之上”的证据理由分述。当时的《中国文物报》编辑在征求了朱家溍先生的意见后,特地加了“编者按”,从全国来信中选取了5篇刊出,林青松写的《一国之上》是第一篇获得选登的文章,系福建省第一篇。
作为民间酷爱文物考古的林青松来说,释“一国之上”的证据理由合乎情理,释文有理有据,从朱家溍先生对张珩先生、郭沫若先生提出释文的疑点考据,到林青松提出的考据结果“一国之上”,到当时收到的全国近30封读者来信提出的有益的见解,已故的朱老更认同林青松的释文,由此获得首登。从文物学一定程度上来说,林青松解了朱家溍未解之谜,解出了与张珩郭沫若两人截然不同的答案。(刘爱红)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