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太平宰相”蔡京
【发布日期:2013-09-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一、历史依据
在蔡京四辅国时期(1102-1125),有个叫做孟元老的,崇宁二年(1103)到了东京,1127年南迁,寓东京24年。离开以后,念念不忘昔日东京繁荣景象,后来写了一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湊,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hellip;hellip;”从中可以看出,在12世纪初期,东京曾经是世界上一个繁荣的城市,是中国直至世界的一个商业中心。
在那时,“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在孟元老心目中,东京简直成了“世外桃源”!所以在历史上,蔡京被称为“太平宰相”是有根有据的。孟元老是这样,其他人也是这样,谁不喜欢过太平安定的日子?既然那时东京那么繁荣,“太平日久”,又刚好蔡京四辅国,四上四下,所以称他为太平宰相那是恰如其分的。据《宋史》的《蔡京传》记载,在宋徽宗在位期间,蔡京于崇宁元年(1102)第一次任宰相,后经二次、三次任相,于宣和二年(1120)“令致仕”,时年74岁。六年,“再起领三省。京至是四当国,目昏眊不能事事”,只好由儿子代写奏章,上朝面君。那时正是因为第四次辅国不了,后来终于发生了宋钦宗改弦易辙,金兵攻陷东京,打砸抢烧,擄走徽钦二帝hellip;hellip;
《梦华录》,这是孤证吗?不是。宋徽宗时大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把那时东京繁荣景象记载了下来。这一世界名画也告诉后来人,在12世纪初期,宋朝东京曾经是世界上最繁荣最美丽的城市。
二、卅二年严峻考验
蔡京时代是大智大勇人才辈出的年代。1030年,宋仁宗首创启用《大学》和《中庸》,进行教材改革;这年,蔡襄得中进士;1036年,蔡襄写《四贤一不肖》诗,歌颂范仲淹等人,引起京城知识分子共鸣,争相转抄,出版家甚至还为之印刷出版,广为发行,“得厚利”;1043年,庆历新政施行十大政;1069年,王安石变法;次年,蔡京得中进士。
但是,太皇太后却反对变法,要宋神宗罢王安石的官,影响极坏。据《宋史》的《蔡京传》记载,蔡京登第后,“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时弟卞已为舍人,故事入官以先后为序,卞乞斑京下,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短短数年,蔡京由地方官员变成朝中大臣,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重用。这说明在紧要关头,蔡京立场坚定,不是太皇太后的跟屁虫,而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拥护者和得力干将,很不简单。
1085年,宋神宗驾崩,高太后临朝听政,新人新法一概排除;次年蔡京离开东京,去地方任职,一去便是7年。1093年,哲宗亲政,重新使用变法者,任命章惇为相。不久,蔡京回都城,任户部尚书,主动配合宰相用新法理政。这说明,七年地方任职以后,蔡京不是老气横秋,而是精神焕发,对王安石变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过去在朝时间久了,对全国各地了解不多。这次下去方知道,王安石变法在各地大得人心,不得人心的却是高太后,这就更加促进了蔡京对新法的学习和研究,有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雄心壮志。
朱维幹《福建史稿》第四篇第九章《宋代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八个节篇幅详细介绍了耕地、水利、农业、渔业、食盐、手工业、建筑、矿冶八个方面变化。他虽然没有具体就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进行论述,但却体现了宋朝中期改革的成就。这是因为国家政治权力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是推动,还是阻碍,联系一下经济发展实际就清楚了。而且他还有一节《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结》,共五条,“第四是品质提高,茶叶、荔枝皆驰名全国”。由于茶叶发展,建州“摘山之夫,什倍耕者”。这些很显然是市易法的硕果。在那时,福建是这样,全国各地也是这样,所以,市易法诞生之日,便是我国农工商诸业并重,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很显然,蔡京后来业绩那样显著,是和七年地方任职期间再学习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得人心,硕果累累,使他增强了历史使命感。
所以,从1070年中进士,到1102年辅国之前,蔡京有个卅二年严峻考验时期。
三、十年攻坚克难
朱维幹在《福建史稿》第四篇第十一章《宋代福建的农民起义》原因“三,茶盐官卖”时说:“熙宁三年(1070),因为福建路官积陈茶太多了,权听通商。元丰七年(1084),本路运副王子京,以为权听通商的结果,茶户把良好茶叶卖给客商,官中所得的只有常茶,请仍旧施行榷法。”这个记载说明,在市易法实行以前,茶叶“官卖”不行了,更为商卖。但是,商卖,也不行,这就是新法出台的历史背景。这是因为商卖需要国家政治上倾斜,扶植商业,例如商旅卖不出去的东西由各地政府负责平价收购,缺钱时给予贷款、赊货等。王安石的市易法正是这样决策的。
但是新法实行后,却不是一帆风顺的,阻力往往来自各级政府官员,王子京得不到好茶不满意便是一例。所以,1085年宋神宗“驾崩”,高太后掌大权,就要废除新法。她是顽固派,只知道有权就有一切,她一废除新法,旧日子就会卷土重来。但是却行不通,因为不得人心,所以后来宋哲宗亲政时要继续实行新法。这说明在那时,王安石变法不是失败了,而是胜利了,而且早就深入人心,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崇宁元年是1102年,市易法施行刚好30周年。那年,宋徽宗下定决心,继续改革,任命蔡京辅国,把市易法引向深入。例如茶叶,实行官购商销,为茶农和茶商提供方便。让二者增加收入,并缴纳一定的赋税,确保茶叶生产、销售健康发展。四年,再次改革,方便于民,允许商人与园户直接交易,商人贩茶必须向官府购买茶引和官造的盛茶笼篰,官府通过垄断茶引印卖权达到专卖目的。政和二年(1112年)蔡京第三次辅国,终于创立了系统严密的合同场法,茶引的印造和发卖权统一归中央,由太府寺印造,都茶务发卖。商人贩茶时盛茶的笼篰也仍由官府制造。商人贩茶先向官府买引,再向园户买茶,用官造笼篰盛装,由官府合同场秤量、点检、封记,在茶引和笼篰靨面盖底用纸题写合同场年月日、商人姓名、茶叶指定贩卖去处、茶色、斤重、字号、料数量等。商人到了指定的贩茶地,当地官员再次验证数量等,然后启封贩卖。这样做,让茶叶产供销纳入商品经济健康发展的轨道,使商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骨干力量作用。于是茶法大功告成,初步理顺了国家、个人、农工商各个行业之间关系,兼顾了各方面利益。
所以,这十年称得上是市易法的攻坚克难阶段。后人要恢复“官卖”,他就要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国防建设等经费哪里来?茶法是这样,盐法等也是这样,兼顾了国家、个人、各个行业利益,体现了农工商诸业并重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蔡京辅国之业绩,东京新貌为之作证。那么,全国各地呢?则是通过地方志等为之证明。所以,把各地地方志拿出来便知道,其结论恐怕和《福建史稿》大同小异,无不肯定崇宁、大观、政和等年间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林劲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