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从露天电影到多厅影城
【发布日期:2013-11-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精湛的武艺举世无双,少林寺威震四方hellip;hellip;”家住莆田市长寿社区的刘玉奇今年65岁了,但在说起《少林寺》这部电影的时候,老人仍然能够准确地唱出其中的插曲。刘玉奇说,当时,影院人山人海的场面蔚为壮观,每天放映11场,场场满座,简直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这是莆田有电影以来,最大的一次盛会,最让莆田电影人怀念的一次观众对于电影近乎疯狂的执着。
说起莆田建市以来娱乐休闲方面的变化,电影娱乐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莆田市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变化之一。据刘玉奇回忆,小时候他家住在农村,没有电影院,大家看的都是露天电影,一块幕布、一台放映机和一个放映员就能使成百上千的人看上一场电影,其中不少人还从十多里外的山村赶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莆田县城仅有一家人民电影院,影院配合中心进行宣传,放映新闻简报和《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等8个“革命现代样板戏”影片,以及《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影片。但一般都是单位集体包场组织观看爱国片、教育片,没有什么娱乐性。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大量解禁影片分批再现银幕,《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渡江侦察记》等优秀影片既给观众提供了优美的艺术享受,又赋予了人们强烈的时代精神。人们的怀旧心理使得城乡众多影院场场爆满。那时电影院几乎早上8点开场,晚上12点散场,一天大概放映7场。即便如此,电影票依然供不应求,团体票要提前一周甚至半个月、个人票要提前三天买。特别是莆田市建市以来,莆田电影业和时代脉搏齐跳动,更是迎来新的飞跃。1990年仙游县大众电影院、莆田县江口电影院安装了大银幕、软座椅、立体声、中央空调后重新开业,1992年庭院深深豪华电影院建成营业,1997年上档次的新光电影院全新开业,1998年涵江新区电影院升级改造,城乡众多电影院的设施、设备不断更新改造,以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观众才真正开始以娱乐休闲的心态看电影。1998年《泰坦尼克号》在城区电影院放映,影院内座无虚席的场面又一次展现电影魅力。这期间,农村电影放映活动也异常活跃,各县区电影管理站相继改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大量的老影片复映,和新摄制的影片出品,一度使城乡电影市场空前繁荣。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54个乡镇基本上都建有电影院,农村电影流动放映队发展近200支,形成村村挂银幕的现象。这都是莆田市建市以来阶段性发展的缩影和见证。从变革——发展——再变革——再发展,莆田城市电影与农村电影齐驱并进,全面发展。
随着电影体制改革,莆田电影和全国一样经历了从完全的事业到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的转变。电影放映业的规模和容量不断扩大。2002年市县二级电影公司合并,使城乡电影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农村电影队由原来的一百多支迅速发展到近三百支,广大农村放映员常年累月送电影下乡,年放映场次由几千场发展到上万场,农村电影观众由每年5万人次发展到20万人次。电影成了城乡广大群众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生活。2007年以来,农村电影“2131工程”实施,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的推广,莆田市城乡放映网络适时得到调整和充实,并逐步健全起来,电影产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充满生机和活力。截止2010年底,莆田市各县区建立近60个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队,一个覆盖全市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网络初步形成。2010年6月,莆田在全省率先试点电影经营单位体制改革,通过转企改制,增强电影经营单位企业活力。
最近五年来,随着电影产业改革持续推进和深入,和莆田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金逸影城、万达影城、大地影城、中兴影城先后入驻城区,多厅的星级电影城多了,国产大片、国际大片都可以第一时间看到。现在,2K、3K电影也已经不时髦了,观众还经常看到3D、IMAX版的电影。如今到星级服务的高端影城看电影已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消费享受。(李福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