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莆仙小吃豆腐汤
图为莆仙小吃泗粉
菜肴名称是饮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莆仙家常菜肴的名字多彩多姿,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按照命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本文所录菜名一般为莆仙特有,与外地相同的如红烧肉等不录。
1、按烹调方法。有两种命名方式,一种是烹调方法加原料名,另一种是原料名加烹调方法加原料名。以下再按具体烹调方法分类说明。烹调方法往往有音无字,引号内使用同音字或近音字。
炕。指不隔水炖。如山东白炕浮豆腐。红菇炕豆腐。芫荽炕豆腐。菜头炕猪脚。芋炕排骨。猪肚炕砂仁,民间认为可用于治疗胃病。这些都是特定的搭配。还有炕蚕豆等。
“烤”。即隔水炖。如烤蛋。烤米糊。橄榄烤冰糖,梨烤冰糖,这两种用于治疗咳嗽。烤五味,用五种可以调理治疗肠胃疾病的食物如莲子、芡实、红枣、桂圆干、糯米炖成。不管隔水不隔水,莆仙人煮菜喜欢用炖。
插。原料切成小片,用地瓜粉挂糊后,加入沸水中做成的汤。如插蚮。插蛏。鱼插。牛肉插。大肠插。
煎。如卷煎。秫米煎。煎粿。煎蚮。油煎子鱼。麦煎,莆仙戏有“阿保食麦煎”剧目。
“佐(读阴去调)”。下在多量沸水中稍微一煮后捞起。如佐麦螺。佐花螺。佐虾。
“琐(读阳平调)”。用多量清水煮熟后捞起。如琐面。琐肉。琐蛋,民间喜庆,往往琐红蛋分人。佐与琐的不同在于前者放入沸水中,煮的时间较短,保持食物鲜嫩。后者放入时水未开,煮的时间较长,用于较老韧的原料。
炒。如炒米粉,外地称炒兴化米粉。豆浆炒(米粉)。固定搭配如蛏炒蛋。白粿炒蒜青(青蒜叶)。韭菜炒猪血。乌贼炒韭菜,从谜语“头散散,身乌暗。生在海当央(海里),死在韭菜缝”,可知这是一个普遍的吃法。
“寸”。把食物放在锅里,加少量的水,盖紧锅盖,加热,半蒸半煮,使变熟。如寸红薯。寸蠘(梭子蟹)。寸虾蛄。
“权”。用清水淹没食物,慢慢地煮熟。如权红薯。芋权米粉炒。权与寸的区别在于放水的多寡。
“浮”。油炸。如浮豆腐。肉浮。鱼浮。虾浮。春节时人们还做芋浮。番薯浮。
烫。相当于焯。如烫蕹菜。烫米粉。
煮。如魟(音夯)鱼煮菜腌。苦瓜煮杨梅(清凉食品)。
腌。腌渍。如芥蓝菜腌。包菜腌。芥菜腌。盐(音胜)油柑。盐黄仔。盐杨梅。还有腌蠘。
2、按辅料。主要命名方式是辅料加食品类名。
番薯糜(地瓜粥)。芋糜。肉糜。蟳糜。菜糜。芋粿。菜头饼。薄荷糕。蓼花与麻筒,外表沾满爆米花的是蓼花,沾满炒芝麻的是麻筒。仙游特产。
3、按合成的成分。丸泗粉。豆浆米粉。酱油醋。姜母橄榄。
4、按味道
甜汤,当地酒席的最后一道菜。乌菜酸,加了醋的紫菜汤。咸带(腌带鱼)。
5、按状态
仙冻,也叫仙草冻。属于清凉饮料。出仙游。土笋冻。芋泥。软粿。面糊,也叫米粉糊,插粉,豆腐汤,梧塘东坡元宵节有吃“大插粉”的民俗。
6、按形状。以人们熟悉的其他事物的形状来描述菜肴的形。
豆腐丸,仙游称水龙。丸仔。车丸。肉丸,也叫肉枣。方糕。九重粿。扁食(馄饨)。
马耳。马蹄酥。马蛋。龟,有两种,一种是龟状面食,另一种是龟状红团。寸枣。金钱粿。草索(麻花)。春卷。肉绒(肉松)。荔枝肉。目眉酱瓜。
7、按颜色
红团,红丸,都是喜庆食品。黄菜脯,整个儿腌的白萝卜,成品表皮呈黄色。乌蚬,用酱油腌渍的是本地特色菜。金粿。白粿。焙(油炒)乌菜。赤饼,面粉拌成浆,放在平底锅中烙成薄饼,裹花生粉、芝麻、白糖等吃。仙游特产。白“塔”(海蜇皮)。红“塔”。
8、按食品成型的工具
碗瓯糕(碗糕)。印糕,与薄荷糕一样,只是用一种上面刻有多种图案的大木印印制成各种形状。
9、按地点。枫亭糕。
10、按节气。清明龟,仙游又称草粿。
其他:焖豆腐,本地酒席的第一道菜。卤面。温汤羊肉。炒骨。粿洒。卓蛏。莴苣仁。粉心“肯”,地瓜粉拌成糊状,煎成圆形薄片,再切成条状加菜等煮了吃。泗粉,地瓜粉做的粉条儿。油时。仁丹糕。三合士(干炒面)。番薯起。
莆仙家常菜肴的命名一般采用写实法。如实反映原料构成、烹制方法和风味特色。一看菜名,就能知道菜肴的概貌及其特点。(余学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