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莆仙俗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古汉语互文修辞手法。从这一点来说,莆仙方言是研究古汉语语音的切入口之一,而莆仙俗语则是考证古汉语修辞的一个“活化石”。
互文修辞,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互文见义,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互不相干,实则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互文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句子的意思。这类句子比较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互文一般分为四种:
一是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王昌龄《出塞》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二是对句互文。就是下句中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句里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上下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
如汉乐府《木兰诗》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黄花”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三是排句互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或短语),解释时要把各分句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如《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就是排句互文。
四是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现就上述三种互文种类,举出莆仙俗语的一些代表性例子以证之。
一、当句互文
【一肚子怨气满身火】
火是怒火,“怨气”和“怒火”是互补语。意思是,一肚子怨气和怒火,满身都是怨气和怒火。从而表达了“受刺激的人,憋在肚内的怒火与怨气将要发泄出去”的意思。
【吃“老车”穿太爷】
莆仙话称县官为“老车”(即老爷),尊称府、县等官吏为“太爷”。本语中的“吃”与“穿”,“老车”与“太爷”都是互补语,其意思是指:吃与穿像县老爷和太爷那样的东西。本意是指生活过得快乐无比。
【无吃油无喝汤】
“油”和“汤”是互补语,本语意思是指:无吃油汤,也无喝油汤。本地所谓的吃油喝汤是指沾油水的意思,人们常用此语来表明自己没有沾光占便宜。
【十个破家九个侈】
“十个”和“九个”、“破家”和“侈”都是互文语,属当句互文。意思是指:因侈而破家的十个中占九个。意指“侈能破家”。
二、对句互文
【日劳其身,夜劳其神】
本语中的“身”和“神”是互文,意思是说,日劳身体和精神,夜也劳身体和精神。意是指日夜操劳。
【瞎子推磨,没夜没日】
推磨是一转又一转的,一直不停地干下去的活。见不到光线的瞎子推磨一直转久了,根本就辨不清是白日呢,还是夜晚。本语是下句 补充到上句中,其意思是指,瞎子没夜没日地推磨。也即以此道出“一日一日地不停干活”的本意。
【登山艰难,下山不易】
“登山”和“下山”,“艰难”和“不易”都为互文,意思是指:登山下山都是艰难不易。以登山和下山为喻,道出“办事总是有艰难,不管是何种情况”的本意。
【姑有来,嫂有去】
“姑”和“嫂”,“来”和“去”都是互文。意思是指:姑嫂有来去;姑有来,嫂就有去;嫂有来,姑也就有去。互补后道出了“礼尚往来”的本意。
三、排句互文
【第一代艰苦,第二代财主,第三代嫖赌】
本语的各分句意思补足后,道出了一个“祖先由艰苦创业开始,直至子孙变质”的规律性社会现象,唤起人们以此教训为戒。
【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话不可说尽】
本语意思是:凡事要留有余地,适可而止。“否则就要走向反面”这话虽未显示出,其隐意是在补足各分句意思之后,让人留有思考之地。
【扛的归扛,哭的归哭,吹的归吹】
古时,女子出嫁时是坐花轿,轿夫抬轿,新娘坐在轿中哭,吹笙的在前面开道吹笙。人们就以此习俗现象来喻“各司其责”。
【第一王昭君,第二黎美云,第三五娘子,第四刘益春】
这是《陈三五娘子》戏中的戏词,刘益春是五娘子的贴身丫环,在陈三眼中,古代美人长得最美的是王昭君和黎美云,而在现今眼前长得最美的是五娘子和刘益春。后人以此喻“情人眼里出西施”。
四、隔句互文
【走一铺,无顾厝,走百里,无顾乡里】
本地人计行程时,是以十华里为“一铺”。“走一铺”和“走百里”是隔句,“厝”和“乡里”是互文,即“走一铺,顾不得乡里和厝,走百里,也顾不得乡里和厝”。喻出门在外,家中之事照顾不来,在更远处,连乡里人的情面也顾不得了。
【黄牛,翘龙角,勿会 (不会)犁田,会“斯答”(相抵角)】
“黄牛”和“翘龙角”是隔句,“勿会 犁田”和“会lsquo;斯答rsquo;”是互文。本语的意思是:黄牛不会犁田,翘龙角只会抵角相斗。喻好看不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