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炊“番薯起”的林氏婆
【发布日期:2014-04-0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剧情介绍]:
故事取材于《了凡四训》一书。
唐朝末年,莆田一户林氏望族迁往郡城居住,林府中有一位老婆婆,乐善好施,她每天亲手制作莆田特产“番薯起”,摆在临街大门口,任人自取,以此布施济贫,街邻四方都叫她为善心的林氏婆。高僧妙应祖师闻讯,为试探林氏婆是否真心,变作乞丐,每天前去讨食,而林氏婆没有一声怨言,总是乐呵呵的笑迎四方。三年以后,妙应祖师深为感动,为林氏婆指点一块风水宝地,待林氏婆百年之后葬于此穴,果然,林府第一代九个儿子分别考取功名,都做到刺史。

[出场人物]:
林氏婆:年近花甲。丈夫林披,明经进士出身,官历临汀县令、太子府詹事。长期在外为官,廉政爱民,颇有政声。
乞丐:莆田囊山寺得道高僧妙应祖师所化。
小乞丐若干人。
街井群众若干人。
唐代莆田景观:木兰溪逶迤千里,飞泉激荡。溪岸高大挺立的木兰树,树冠覆盖成荫,间植荔枝树、龙眼树,隐约传来山歌欢唱声。溪流平缓处,渔舟游弋,渔鹰扑腾,玩耍戏水。
(镜头慢慢摇近)简陋的大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呈现一大户人家,门额上悬挂“林府”大横匾。
府内,一间佛堂,一位面目慈善的妇人正在案几前敲鱼鼓诵经,佛堂正中,塑一尊观音。
不一会儿,妇人做完佛事,招呼一位丫环帮忙制作“番薯起”。
“番薯起”是莆田特有的一种甜糕,外地又称作“糍粑”,主要原料为沿海盛产的地瓜。地瓜煮得烂烂的,捣成粘状,捏成拳头大的圆团状,蒸熟后即可食用,既可充饥,又方便消化,居家旅行均适合,很受群众喜爱。
林氏婆每天清晨做完佛事,必定亲手制作“番薯起”。
林氏婆每天都蒸很多“番薯起”,摆在临街的大门口。
街坊邻里,要买的,一文钱买两个“番薯起”,大家都自觉将钱掷在木匣中。
过路商旅,闻到“番薯起”的香味,禁不住朝这里张望。
有一两个衣服上打了补丁的过路客,往自己怀里掏钱,可是没有钱,神态显得很窘迫。
林氏婆看见,热情地招呼。送上“番薯起”,每人两个。过路客涨红了脸,拼命推辞,林氏婆硬是塞到人们手上。
周边群众议论。
“你们就不用客气啦,林氏婆是诚心帮助穷人,不会要钱的。”
“她每天都这样,不止一两回了。”
“好心人总有好报!林家出大善人了呵!”
林氏婆整天都是乐呵呵地笑迎四方来客,看见衣不蔽体的穷人,又主动打招呼,送上一两个“番薯起”。
林氏婆的善举立即在莆田郡城传开。
(场景转向莆田东北部的囊山,林木茂密,郁郁葱葱。山中一座简陋的寺院,佛堂中一位年事已高,眉发全白的老者正在坐禅。他就是修炼于石室岩,得道于囊山的大法师黄妙应,亦称为伏虎祖师、圆智法师。)
法师听到人们的传闻,心想:由于连年干旱,莆田处于沿海盐卥之地,庄稼欠收,商贩不举,民风似有衰退之势,再加上安徽、江淮一带饥民涌入,莆田郡城难以恢复过去商铺兴隆、民生安逸、为官清正的温馨社会局面。这位做善事的林氏婆虽然只是在自己家门口摆摆炊面食的小摊,赈恤贫寒群众,但小小善举无疑似一缕惠风,足以给莆田城带来希望。只是这位林氏婆究竟是不是真心布施济贫,还是假冒慈悲,别有企图。
为了验证自己的疑窦,这位道法高深的伏虎祖师施展法力,变成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
(镜头转向莆田城东,林家门口。)
每天上午,总有一位衣着破烂,蓬头垢面的乞丐等候在林府门口,手里拿一根打狗棍,两只鞋露出脚趾头。
只要林氏婆一在家门口出现,那位乞丐就一拐一拐地慢悠悠靠近炊食摊。
不一会儿,“番薯起”蒸熟了,一缕缕香喷喷的地瓜味从炊盖上冒出,袅袅升腾,慢慢的,整条大街都弥漫在“番薯起”的香气中。
林氏婆看见满身臭气烘烘的乞丐靠近,遂掀开炊盖,拿一个刚出炊的“番薯起”递给他。乞丐塞到嘴里,一副饥不择食,饥肠辘辘的模样。
林氏婆见一个不够,又拿一个给他,乞丐揣在怀里。
乞丐再次伸出一只脏兮兮的手来。
林氏婆微笑着说:“慢点吃,别噎着。”再拿一个给他。
四邻街坊见了,都在小声议论。
林氏婆脸上还挂着笑容,一副豁达大度的样子,也不管周遭群众在说什么。她照样前前后后,进进出出, 忙着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番薯起”摊前,照样有三三俩俩的群众前来买食,他们中有年迈的,有幼小儿童,也有家庭妇女模样的人。若林氏婆在,他们就把钱直接交到林氏婆手上,林氏婆也总是笑容可掬地掀起炊盖,拿出“番薯起”给他们;若是林氏婆不在,人们都会自觉地将钱掷入炊前的木匣里,再掀起炊盖,取走“番薯起”。
傍晚,繁闹的街井逐渐安静下来。月上树梢,银白色的月光洒落遍地。
荔城人家到处都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偶尔有一两声犬吠声。
林府大院内,洁净,优雅。
书房里,林氏婆在做针线,十几岁的儿子在研修《四书》《五经》。
火红的菜油灯,照亮了林氏婆五官端庄又慈善的脸庞。
第二日,晨曦初露。太阳把祥和的光辉撒向莆田城区,照射在林府墙壁上。
林府内,林氏婆在昏暗的灯光下诵经。
太阳升起。林氏婆又在亲自制作“番薯起”。
一会儿,“番薯起”蒸熟了,林氏婆和丫环合作,把炊好的“番薯起”一层一层摆到临街大门口处。
四邻街坊纷纷走出家门,路上,有吆喝磨剪刀的,有卖针线脑丸的,也有匆匆过路的。林家门口,围了几个人,都是来买“番薯起”的。他们照样把钱掷进林氏婆的木匣子内,然后取走“番薯起”。
那个乞丐又出现了。照样还是嘴里含一个,怀中揣一个,手上还拿一个。
人们惊讶地望着林氏婆,又诧异地望着乞丐。林氏婆依然笑脸相迎。大家都受不了乞丐身上散发出来的臭气,捂住鼻子走开了。
路旁出现一个双眼失眠的老太婆,身上穿着一件补了又补的土布衣裳,身旁依偎着一个小女孩。
小女孩满脸稚气,一双天真而又明亮的大眼睛左顾右盼,一会儿悄悄地拉住老太婆的衣襟,示意向林府大门口走去,因为那里围了好几个人,似乎有点热闹。
林氏婆瞧见了这个衣裳破旧的老太婆,她掀起炊盖,从层炊中拿出四五个“番薯起”,走到老太婆眼前,塞到老太婆的衣兜里,“拿着!拿着吧!”
老太婆满脸皱纹叠起,堆成一朵朵笑容,忙不迭地应声答谢:“老身真是有福了!老身今儿遇上活菩萨了!”
忽然,路的那一头屋角旁,不知从什么地方,走来四个小乞丐。他们个个衣裳破烂,手里拿根打狗棍。有的赤着脚,有的穿一双破草鞋。
小乞丐围在林氏婆炊台前,叫唤道:“阿婆,番薯起真好吃,再给我一个吧!”“阿婆啊,做做好事吧,我实在饿得受不了!”“好心的林阿婆,您救了我们穷人,菩萨会保佑您长寿的!”
林氏婆也不嫌弃他们,每人塞给两个,年纪大一些的乞丐,嫌两个不够,还拿。林氏婆毫无怨言,又多给他一个。
日复一日,林府墙角的龙眼树渐渐长高了。
整整三年过去了。
林氏婆依旧乐此不疲,天天默默无闻地做慈善事情。
这一天,乞丐又来到林府大门口,等待林氏婆的出现。
nbsp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