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抗战时期的霞徐儿童失学补习班
【发布日期:2014-05-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沿海各县的城镇屡遭日本飞机的扫射和轰炸,涵江镇也不例外。
这时,涵江镇内的中、小学校,为了师生的安全,纷纷内迁山区上课。但是,小学1—3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小,无法跟着学校到山区去,所以只好停学在家或流浪街头。
对此,霞徐乡的群众议论纷纷,一些热心教育人士如黄祖弼、黄文雄、黄祖渝、吴云孙等人有鉴于此,就倡议在乡里办一所儿童补习班以解决学龄儿童无处求学的困难,得到群众的赞许。
创办补习班,首先要解决的是经费问题。他们共推黄祖弼任董事,吴云孙主持补习事宜。他们除自己率先捐款作为办学经费外,还由他们出面向乡人或商家劝募,得到他们的踊跃资助,连设在霞徐的涵江海关的海关主任李天柱和职员林大棋(二人均为外县人)等也积极捐资以助。
其次,要解决补习地址问题。黄祖弼和吴云孙等商议,由于经费有限,就因陋就简地借用霞徐天妃宫(俗称旧宫:今霞徐小学校址)为教室,命名为“霞徐儿童失学补习班”。
其三、还要解决教师及教学设备问题。乡人黄文雄、黄祖渝、姚金莲、王丹凤和李珍珠等毛遂自荐,主动担任该校的义务教员。他们不但不拿一分钱的报酬,义务为小学生上课,而且有时连教学用的粉笔,也是由他们掏钱买的。教学设备简单,除了几块小黑板和一些文具用品如粉笔、红墨水外,几乎一无所有。学生上课用的桌子和椅子都是由学生从家里搬来的,或单人用,或二、三个人合用一张。但是,他们不要交一分钱的学费,完全得到免费义务教育,家长们纷纷送子弟上学。这也许是全涵江乃至全莆田绝无仅有的。
由于经费有限,上课的条件当然也差。老师们用几块旧布幕把宫庙祭坛上的神像遮一遮,就在殿堂上上课了。我国早期的学堂,大多是在宫庙内草草开办的,所以在抗战时期这也不足为怪了。当时,参加补习班的小学生约有60—70人,根据他们的文化程度,分为一、二、三年级三个班。课程包括国文、算术和音乐等科目。海关职员林大棋除资助外,还兼任音乐课,他教学生唱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和《大刀进行曲》等著名抗战歌曲,很受欢迎。
但是,他们在上课期间,仍然经常受到日机的骚扰。当设在顶铺兴仁医院(今涵江医院)对面的警报台的警报一响,日机也就跟着来了,全涵江的人纷纷疏散,教师只好连忙停课,让学生疏散回家。因为师生在教与学方面都不得安心,所以这个补习班不久也就解散了。
补习班虽然开办时间很短,也没有载入莆田教育史册,但仍有其历史意义。(亚强)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