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古代四大史学家
【发布日期:2014-05-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地以人贵,人以地传。莆仙雄邑,名人辈出。兴化儿女,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的历史人物,可鉴古今。莆田古代出现了杰出史学家郑樵,还有三位史学家,分别是陈均、柯维骐和吴任臣。分别著有《通志》、《宋九朝编年备要》(一名《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宋史新编》和《十国春秋》四大史学巨著。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号夹漈,后又自号“溪西遗民”,人称“夹漈先生”,又自称“莆阳田家子”。兴化县广业里下溪(今涵江区新县镇霞溪村)人。南宋杰出史学家、目录学家。中国古代三大史学思想家之一。绍兴三十一年(1161),《通志》书成。该书始自三皇,终于五代,参用司马迁《史记》体裁设《本纪》、《列传》,而改《史记》体裁中的《表》为《谱》、《志》为《略》。全书共200卷,其中《本纪》18卷,《列传》125卷,《皇后列传》2卷,《年谱》4卷,《略》51卷。《略》是《通志》的精华部分,是“总天下之大学问而条其纲目”,其中《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郡邑略》、《昆虫草木略》等五《略》都是郑樵的首创,《通志》二十略中的《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是其研究目录学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校雠略》和《艺文略》也是研究中国目录学、校雠学的重要文献。
陈均(1174—1244)字平甫,号云岩,又号纯斋。南宋史学家、理学家。莆田人。曾祖陈诜,父陈审,陈俊卿从孙。自幼受从祖父陈俊卿,从父陈宓影响甚深,又受到理学和史学熏陶,安贫力学,闻义必为,嗜学不倦。中年慕尚义理之学,恬于仕进,与理学家真德秀、郑性之、潘柄、杨复、赵汝腾等交厚。嘉定七年(1214)前后至临安,入国子监为太学生。仿效朱熹《通鉴纲目》体例,广采故老轶闻,朝章旧制,博览官私群史,包括官修国史、会要、实录,参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司马光《稽古录》、徐度《国纪》、熊克《九朝通略》等史著,删繁撮要,博考互订,以私家一人之力,积十余年编著《宋九朝编年备要》(一名《皇朝编年纲目备要》,收录于《四库全书》)有30卷,记载太祖至钦宗九朝167年事迹。只书大事,不记细琐;据事直书,不加评论。所记当时故老遗闻,可补史书之缺。李焘《长编》所缺徽宗、钦宗部分,该书可供参考。端平初敕赐迪功郎,坚辞不受。陈均淡泊名利,所居仅容膝,亦处之泰然。郡守杨栋时枉顾咨问,帅王居安延请至福州,甚礼遇之。卒后,郑性之题其墓曰:“笃行君子,纯斋陈公之墓。” 后入祀莆田乡贤祠。其著作还有记载南宋高孝两朝史事之编年体史书《中兴两朝编年纲目》18卷。陈均在朱熹理学影响下,中年以后恬于仕进,两度辞官,一意治史,以私家一人之力,数十年努力不辍,编成两部纲目体编年史书,尤其《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一书流传至今,仍不失为研究北宋史的基本史籍之一,两宋史学史上自应有其一席地位。
柯维骐(1497-1574)字奇纯,号希斋。莆田城关乌石尾(今荔城区英龙社区东山巷)人。父柯英,兄柯维熊。明代书法家、史学家。幼而灵颖,希慕古哲,林贞肃、陈孝廉雅重之。正德十一年(1516)福建乡试朱淛榜第24名举人,礼部会试第49名,嘉靖二年(1523)姚涞榜二甲第90名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未赴,辄引疾归。张孚敬用事,创新制,京朝官病满三年者,概罢免,维骐亦在罢中。自是谢宾客,矢志读书著述。久之,门人日进,四方士子纷纷从学,先后四百余人。嘉靖年间创办“柯山学馆”,倡读书应“实志、实功、实用”,以诚贯始终;与生徒辩析心学,讲解儒学经传。居家50多年,历经倭寇之乱,故庐焚毁,生活贫困,终不妄取。部使者李元阳、巡抚谭纶等曾多次推荐,不复起。隆庆元年(1567),给事中岑用宾、御史尹校又以“可备著述”上疏复荐,所司以其年高,但授承德郎致仕。柯维骐为明代有突出贡献的史学家,元代官修《宋史》,久被史学界所非议,其所著的《宋史新编》,汇《宋史》、《辽史》、《金史》为一书,而以宋为正统,叙宋亡迄于祥兴,为卫、益二王作《纪》,正亡国诸臣之名,褒扬忠义,贬抑奸邪,增补疏略,是书共200卷,含14本纪、40志、4表、142列传。邑人工部尚书康大和为其作《后序》,赞其“得叙、得要、得体、得义例之精”。史学界人士对维骐评价极高,称其“才兼述作,学绍程朱”。另著有《经义答问》上、下篇;历20个寒暑,修成《宋史新编》200卷;还著有《续莆阳文献志》20卷、《艺余集》14卷、《杂著》6卷、《史记考要》10卷、《左右铭》、《讲义》以及《河汾传》等。《续修四库全书》第308册录明嘉靖刊本《宋史新编》,第939册录明刊本《柯子答问》六卷,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刊本《史记考要》十卷。遗迹有位于梅峰街的修史堂,原为柯氏宗祠,然柯维骐在此20年,修成《宋史新编》200卷,故名“修史堂”,修史堂现存修史堂围墙、大门,保存明代结构,列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明史文苑传》载其事迹。 (未完待续)(陈春阳)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