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解析莆仙方言谜语(三十一)
【发布日期:2014-07-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1、【谜面】厝里天时大反常,老叔公老婶嬷一直嫌:六月天时“高鸭”(切音,盖)棉絮,还给“柯瓦”(切音,冷)直“流鼻”(流鼻涕)。(猜一家庭用具)
【谜底】空调。
【解析】空调是现代家庭生活中新用品,习惯于往昔生活的老叔公老婶嬷当然不习惯也不适应,便会有“六月天时会盖棉絮,还给冷得直流鼻涕”的看不惯的唠叨与牢骚。本谜语以老叔公老婶嬷所嫌的口气,让猜者去想这到底是为什么,猜出后的答案,也就是谜底了。
2、【谜面】一身直直细细杆,头戴双角铁帽盏,事体做完靠壁“瓦”(倚)。(猜一家庭用具)
【谜底】“钩叉”(叉子)。
【解析】叉子,本地人称为“钩叉”,常用于叉挂衣服到晒衣绳上,或叉“布篷”(遮阳篷)。因为叉子的身子一般是用一要挟木杆或竹竿制成的,故说是“一身直直细细杆”,其顶端是嵌一铁制的双叉,故说是“头戴双角铁帽盏”,这样就点出叉子的形状结构。叉子不用时一般是倚靠在墙壁上,故说是“事体做完就倚壁”。本谜语是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把叉子比拟为有身有头能做事的人。
3、【谜面】一坐一“企”(站)分前后,一推一搡“忙豆豆”(很忙的样子);一起一落笑咯咯,“波嗡”(切音,抛)前“波嗡”后一人乐。(猜一种游戏用具)
【谜底】“打秋千”(荡秋千)。
【解析】
秋千是一种游戏用具,即是将长绳系在架子上,下挂坐板或蹬板,人坐在上面随板来回摆动。
古代荡秋千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以后逐渐成了一种习俗,这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游戏之用。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需要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写均以“革”字为偏旁为“鞦韆”。
在莆仙一带出现打秋千游戏一般是在农村,小孩在树下做个简单的秋千架进行戏玩,现今大多是在公园中出现。打秋千就是两个小孩一起,一人前坐,一人后推。推的人很忙,坐的人很乐,故说是“一推一搡lsquo;忙豆豆rsquo;”和“一起一落笑咯咯,lsquo;波嗡rsquo;前lsquo;波嗡rsquo;后一人乐。”
本谜语应用白描手法把两个小孩打秋千的动作细节表现了出来。(吴松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