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家乡的倭祸
【发布日期:2014-09-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林闻功

莆仙俗语“东桥的光饼”、“光饼画在壁”、“光饼落下肚”等皆以“光饼”为喻。“光饼”即当年抗倭戚家军用的干粮,其特点是饼中有个孔,可穿索背于肩,食之方便。
莆仙人因明朝时深受倭害,故对抗倭功臣戚继光及其所率戚家军一直感恩戴德,多处修有戚公祠塑有戚公像,逢节便以“光饼”等祭祀。缅怀之情,代代相传。
倭患
史载:明末朝政腐败,海防废弛,以日本海盗为主的倭寇,趁虚打劫。日本古称倭奴国,故史书称其海盗为“倭寇”。尤是明嘉靖时,倭疯狂侵犯我东南沿海,江浙闽等省多处残遭浩劫,“所占村镇屠戮殆尽”,千村万落家破人亡,几成废墟。
兴化本是闽中鱼米之乡,却被害民不聊生、十室九空,实为倭祸的一个重灾区。“繁荣的莆城,荡然一平野。”特别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农历十一月廿九日下半夜,倭寇攻陷兴化府城,占据两月,全城被杀三万多众,死人枕藉,惨不忍睹,震惊海内外。该时莆籍御史林润在向皇帝奏疏中述:“兴化所属二县hellip;hellip;今遭倭患之际hellip;hellip;死于锋镝者十之二三,被其掳掠十之四五,流离徙于他郡,又不计其数。迩又各府(含泉.漳)疫病大作hellip;hellip;一坊数十家,而丧者五六,一家数十人,而丧者七八,甚至尽绝者,哭声连门,死者堵路。”县志载:其时尸横遍野,单由乡贤“三教先生”林龙江命门徒收埋的尸体两千多具、火化尸体五千多具、收埋遗骨一百多担。前年,笔者曾到市区凤凰山仙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访,该管理人员介绍,当年兴化人惨遭倭寇杀害,骨灰由原东岩山移来存放的就有五千多“金斗”。可想而知,其时遭害何其惨烈、何其凄惨。
歼倭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当年荔城林墩一战,戚家军斩敌2023人,救出被掳民众2114人。据说当时倭寇被痛打落花流水,落进沟塘被淹死一千多人。
陷城之后,朝廷名臣戚继光奉命带兵来闽歼倭。倭贼听说戚继光严束戚家军,每人双腿都绑沉重沙袋,行军极慢。于是得意逍遥,一边继劫,一边备逃。实际其时兴化城内外,已被害得尸臭冲天,到处鬼哭狼嚎,并已无粮可抢,倭贼也呆不下去了,就想另窜;而戚家军腿绑沙袋,正是施骗倭寇策略,免得自己军还未到,倭被逃掉。为了兵贵神速,戚家军一进入闽界,便全部脱下沙袋,轻装前进。为更省时辰,他们每人都发给一串光饼,作为干粮,就背肩上。终于戚家军如神兵天降,倭寇如梦方醒、措手不及,只好束手被歼。“界外”许厝一战,再歼倭2200余人,救出被俘的民众三千多人。翌日,戚家军追击残倭,又杀敌170余人,收复了平海卫。倭寇巢穴接连被重创,如丧考妣。戚家军得胜之后,凯旋北归,莆城乡亲含泪相送,依依不舍。
但一波方平一波又起。据莆田籍的著名史家朱维幹教授的《福建史稿》记:当年“有一部分倭寇,从平海回国,船上宝货充溢,引起岛夷歆羡。又集合二万七千余人hellip;hellip;先发一万五千人,劫掠仙游。”
即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一月初七日,有倭船近百艘,倭贼两万余,从湄洲湾畔东沙登岸,突袭仙游。县内抗倭军民被杀有三千多冤魂。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戚继光再率义乌等兵一万九千多名,迅速南下,兵分五路,途经新岭(书峰兰石),冒雨进入仙游。《福建史稿》载:“第二天早,夜雨新霁,满天浓雾,咫尺不辨。”戚家军风雨无阻,直插鲤城。他们以“鸳鸯阵”战法,焚毁倭制8辆登城“吕公车”,击溃围困鲤城50天的狂敌,斩倭一千多人,救出三千多被俘男女。其时溃倭万余人一片混乱,如丧家之犬,四处逃命。不久,又喜传戚家军继续追歼流窜惠安、晋江等处残倭的捷报hellip;hellip;
传为佳话
俗云“烈火见真金”。当年,面对倭祸,莆仙人为了保卫家园,纷纷奋不顾身,英勇配合戚家军抗倭,曾传有不少可歌可泣的佳话。如《闽书·扦圉志》记:莆禧“其人习海,勇敢而和协,闻贼则奋号先登,城以不陷。”生动记载莆禧人团结协力,勇敢善战,故牢牢捍卫了家乡莆禧城。又如仙游鲤城地名“九战尾”,就是因当时倭寇穷凶极恶、负隅顽抗、垂死挣扎,致使戚家军和当地军民同其激战九个回合,杀其走投无路、丢盔弃甲、喊爹叫娘。故后人称此地为“九战尾”。再如龙华地名“磨头街”,即因当时军民并肩杀倭,一位当地山区金沙籍勇士魏升率众,接连杀倭百余人。而正当他越战越勇,奋勇争先,驱马猛追穷倭,直至红星林内时,却不幸被半路冲出的凶倭劈掉头颅。但他头没雄心在,双腿紧夹马腰,坚持坐在马背上,不肯倒地,战马也似晓主人意,继续向前。这气壮山河的精神、感天动地,附近村民见此“无头”将军,备受感动,一传十,十传百,纷纷拥上抱其遗体下马。为了纪念这位本土的“无头”英雄,人们就把此地称“无头街”。因方言“无”和“磨”同音,故后称“磨头街”,直至于今。
秀屿区埭头大蚶山等几处石洞名“乌贼洞”,也一直传颂着戚家军巧用烟火熏杀顽倭的神奇史话,至今乡民有口皆碑津津乐道,故令人亦大长爱国爱乡之志。
“补做大岁”
莆仙民间何以有“补做大岁”的习俗?即当年倭祸害得乡亲有的遭杀、有的遭劫、有的遭奸,有的离乡背井逃难他乡,连过年都不得安宁。戚家军来莆击溃倭犯后,正月已过,次月初二,逃难幸存者才陆续返家,他们一边收拾狼藉屋舍,一边互相探望死亡情况。因二月值春耕,故从此,农历正月初二日,就成了这里民间探亡的不祥忌讳日。这一天,自然而然,后人就不喜欢互相串门了。其时,原除夕“做岁”被倭祸害掉了,民间约定俗成,正月初四,莆田重新“补做大岁”,正月初五,仙游重新“补做大岁”。众所周知,华夏各地每年只做“一个岁”,而莆仙却变成做“两个岁”,一小岁,一大岁。已近五百年,成为传统,不忘国耻。
正如人所常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年倭祸,害得莆仙等乡亲苦不堪言,至今记忆犹新,故更居安思危。而对那抗倭名将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和“累解桃渚之厄,屡扶海门之危”的功绩,才更念念不忘。对那戚家军“擂鼓进军,虽水火不却步;鸣金收兵,虽金银不贪”、“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严明军纪,才更称颂不已,见贤思齐。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