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民俗中的借音借义(十五)
【发布日期:2014-10-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吴松江

8、端午节插艾蒿
端午这日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以后人们就借“艾蒿解毒”之意,以求辟邪平安之义。莆仙一带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不同于全国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这主要是一种信仰习俗,一是为本境驱邪,二是保本境平安。这也是风俗中的借义的一种方式。
9、“栽秋”(过中秋节)的风俗
中秋之前,莆仙民俗是嫁出去的的女子,要备办礼物回娘家为父母亲“栽秋”,或叫做“送秋”。因为给父母“栽秋”,借义为回家与父母亲团圆给父亲“栽嘴须”(胡须)并祝父母年寿千秋。这是借音方式的体现。
女儿“送秋”所送的礼物,有些地方是除带猪脚、公鸡和米粉等礼物外,还有衣裤鞋袜等,而有些地方的风俗一般只是带猪脚、公鸡和米粉等礼物。本地人认为,吃猪脚和鸡公会“补身价”(即补身体),人会很“勇”(健康有力),吃米粉,是寓父亲“吃老老” ,胡须像米粉那样白且 “胡呀胡”,这是一种联想借义的方式体现。
10、莆田重阳节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莆俗叫“九重阳”。因“九九”(两九)重叠,符合“九九重阳”之义。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最为长久”。“九”,又与莆田方言的“久”谐音,借音取义为长久平安吉利之意。
清初莆田诗人宋祖谦《闽酒曲》诗自注云:莆人以重九日采草为米曲,郊垌儿女如蚁,归则和米捣成如弹丸大”。这种几百年前的“米曲粿”,经过后人的不断加工、改进,成为现在的“九重粿”。 九月初九日,莆田的妈祖信众,就是以“九重粿”上湄洲祖庙作为妈祖羽化升天忌日的虔诚祭品。
莆田人家于重阳节上山扫墓的比雨季的清明节为多,故有“三月为小清明,重阳为大清明”的俗谚。
“九重阳”那天早晨,人家备好祭品、少不了一份“九重粿”,意为给祖先尝新。到了祖坟,摆上祭品,焚香礼拜。同时,扫墓庭,疏水沟,除杂草,培新土,描红墓牌之字,以示慎终追远不忘祖。祭扫毕,化纸钱,放鞭炮,折下一枝树叶而归,借音取义为青枝绿叶,家庭昌盛发达。
11、冬至“搓圆子”
冬至前一夜称为“冬至暝”,家家户户搓圆仔,借义为祝愿全家团圆;在装放圆仔的圆笸中间放置一个称砣银锭,借义为有财。冬至早,全家吃“红糖丸子”,借义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甜甜蜜蜜,又把“丸子”糊贴在门框上,借义为来年粮食有余。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