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历代六部尚书简介(一)
【发布日期:2015-01-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陈春阳

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是中国古代数个官署的统称。尚书,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之一。尚书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隋、唐、元时六部尚书官阶为正三品,宋代六部尚书为从二品。明代废中书省,六部乃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六部尚书官阶为正二品。莆仙历代宰辅中曾官任尚书的有潘承祐、蔡京、叶颙、郑侨、陈俊卿、陈卓、黄镛、周如磐、黄鸣俊、朱继祚等。官至尚书级别的莆仙名人中,唐、五代时期,有吴贤秀、董勇、郑元弼3人;宋代有蔡洸、蔡翛、刘政、方应发、方大琮、刘克庄、叶大有、卓得庆、刘榘、薛元鼎、陈居仁、林大鼐、徐铎、林英、陈子常(赠)、陈尧道(赠)等16人。元代1人为孙泽。明代有翁瑛(赠)、陈珪(赠)、翁世资、陈俊、彭韶、郑纪、林俊、方良永、郭湍(赠)、郭伯玉(赠)、林文俊(赠)、康大和、郑大同(赠)、林云同、郭应聘、陈经邦、林尧俞、庄祖诲(赠)、曾楚卿、王家彦、林兰友等21人。
吴贤秀(742-807)字敬之,号壶邱,莆田人。唐乾元二年(759)进士。历任衡州卒、建宁令、侍御史、 司农卿、大理卿、户部侍郎、尚书等职,奉事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四朝,躬历中外四十七年。永贞元年(805)“因弟可端失误朝事”致仕,顺宗皇帝特赐“德泽在生民,声名在华夷,勋劳在社稷”之铜牌而迁琼,遂携夫人王氏及家人落户琼山县张吴图都化村。为中原名宦入籍琼州较早的历史人物,系吴姓过琼始祖,对海南文运之开具有一定影响,据苏文忠公之言,惟公称首。唐永贞元年(805)致仕,卒年66岁。卒后墓座落于琼山县美男墟东五公里的牛栏坡(限龙窝)。坐坤向艮,建于唐元和四年(809),历久毁坏。明嘉靖二年癸未进士吴会期重筑石坟并立碑, 上书“大唐户部尚书吴壶邱公偕元配肃易王夫人之墓”。墓前列石牛、石马、石人。后复毁坏。清嘉庆己已年(公元1809年)重修。墓四周砌石,左右置二石狮。前石栏杆横列,外石旗杆对竖。后又被毁。1980年复修,1990年由泰国、新加坡吴氏昆季捐资增建“壶邱公拜亭”壹座,“三在亭”、“尚书亭”各1座。
董勇(?-?)莆田人,由晋江迁居莆田南门外。官至吏部尚书。其后子孙散居于莆田沿海一带。民国张琴《莆田县志》载:“唐吏部尚书董勇,由晋江迁莆,居南门外。五代时有董思安仕留从效,南唐以为漳州刺史,子孙散居笏石东蔡前沁牛母岭田头各处。”仙游《游洋志》载:“董氏,古陇西人,初自光州固始县辅王审知入闽,寻移于清源东里龙眉。今子孙迁於永福大樟,而龙眉有祠在焉。”
郑元弼(?—944)仙游县孝仁里郑宅(今仙游县赖店镇圣泉村)人。郑淑后裔,郑良士长子,弟郑元恭。五代文学家。梁龙德二年(922)裴樽榜进士 。文华隽爽,起家试校书郎。五代时仕闽,任礼部员外郎。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十月,闽主王昶派郑元弼出使后晋,郑元弼带贡物及王昶书信见晋高祖石敬瑭。王昶信中说:“闽国兴旺发达,历史悠久,北方帝座频移,东海风帆多阻。”意即闽国不应当向晋呈贡。信中还要求晋、闽双方应以两国之礼互相往来。石敬瑭见信大怒,令退贡物并令郑元弼及进奏官林思等人速回闽国。兵部员外郎李知损说:“宜留使者,没收贡物。”于是郑元弼、林思等人入狱。至次年正月,始理此案。石敬瑭亲审郑元弼等人,郑元弼说:“王昶是蛮夷之君,不知礼义,陛下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臣愿伏刑以赎王昶之罪。”石敬瑭怜郑言诚实。下诏释放了郑元弼等人。永隆二年(940)获释归,官谏议大夫。王曦尝欲杖御史中丞刘赞,赞将自杀,元弼谏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中丞不宜加箠楚。”曦释之。后擢为礼部尚书、判三司。永隆六年(944)三月,朱文进杀曦自立,郑元弼抗辞不屈,黜归田里。将奔建州依王延政,为文进所杀。兄弟俱博学能文,时号“郑家八虎”。郑元弼后裔有一支迁往福州高湖,为福州望族。 《全唐诗补编·续拾》卷47录其诗二首。
蔡洸(?—?)字子平。仙游县连江里清泽亭(今仙游县枫亭镇)人,后徙居霅川(今属浙江省)。蔡襄曾孙,南宋词人蔡伸次子。以父任补官。任吉州知州、镇江知府、吏部户部尚书,光禄大夫总领淮东军马钱粮。清廉勤政,任镇江知府时,遇大旱,百姓筑陂抗旱保苗,时宋军军队要通航,漕司下令要求镇江府拆毁陂坝,蔡洸宁愿得罪漕司,拒不撤陂,终保庄稼丰收。百姓编歌谣颂蔡洸:“筑我陂渠啊,灌溉我田园;不夺农时啊,全靠我蔡公”。蔡洸任户部尚书时,为曾祖蔡襄请谥“忠惠”,赠太师。洸曾有名言:“财无渗漏,则不可胜用。”其为官十分廉洁,所得俸每以赈亲族之贫者,去朝之日,囊无余资。仕至户部尚书、徽猷阁学士。卒年57岁,卒后入祀仙游乡贤祠。《宋史》有传。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