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闻功
“吴刀斩蛟龙”,也称“吴兴斗孽龙”“吴兴杀恶蛟”,典故来自莆阳民间关于吴兴斩蛟龙的悲壮史话,喻壮士为民除害,以身殉职,感人至深。
据说,唐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军阀混战,造成人口众多南移,其中一部分来到莆仙一带,成当地子民。被称为“长官”的吴兴就是来莆者,他先在延寿古峰设馆教徒,后去仙游山区学道,练得一身好武艺。相传其为人勇敢厚道乐于助人。善于为闾里办实事好事。
当时木兰溪下游两岸还是一片海滩,蒲草丛生。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吴兴根据实际,提倡兴修水利,化荡为田。他倾尽家资,先带领百姓在木兰溪支流延寿溪畔“塍(填)海为田”,在杜塘筑堤挡潮汐,围海垦荒,扩大农耕。接着,带领百姓,筑延寿陂。明《兴化府志》称“唐吴兴筑延寿陂,专为灌溉平洋”,清《福建通志》记“兴捐资于城北七里杜塘垒石筑陂”。于是“分水北注”,开大小沟渠60多条,“以导其流,以杀其势”,这样就扩大并灌溉农田万余顷。时称为北洋水利工程,这是兴化人民开发北洋平原的开始,也是华夏最早的海涂围垦工程之一。大家感激吴兴的功德,尊敬他为“吴公长官”,朝廷封他为屯田员外郎。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八月初,连日狂风骤雨袭击莆阳一带,延寿溪上游山洪暴发,延寿陂面临冲毁危险。有的溪堤已经崩塌,屡修屡溃。吴长官沿堤查巡,溪洪波涛滚滚,其心火烧火燎。他觉得这是溪中孽龙在兴妖作怪兴风作浪,妄图摧垮大陂、毁坏村庄。他想这一来乡亲们多年来筑陂的血汗将白流,下游百姓将遭殃。于是怒上心来,气壮如牛,决心斗败凶蛟,为民除恶保平安。
决心一下,志在必得。吴兴立即身披铠甲,手提大刀,力排劝阻,毅然对准孽龙跳进深潭,拨开重重恶浪,与孽龙展开殊死决斗。
一时间,人蛟相斗,孽龙张牙舞爪,吴兴刀起刀落,猛砍猛杀,两相一前一后,一上一下,一伸一闪,一沉一浮,潭中水花飞溅,岸上杀声四起。双方激战几十个回合,难分胜负,斗成一团,水涡旋转,吴兴已是双眼冒星,遍体鳞伤。庆幸的是,火借风势,人借威势。这时正在堤上助威的吴兴胞妹吴媛,眼疾手快,神速拉弓搭箭,一箭竟击中龙的眼睛。恶龙受之重创,气焰被杀,立即头歪斜尾下垂。吴兴见势奋起,猛咬牙、鼓冲劲、费全力,手起刀落,终一刀砍下了龙首,龙血直涌,恶龙就像一条巨大死蟒,逐渐沉下。顷刻风平浪静,云散雾开,岸上掌声雷鸣,欢呼声惊天动地。延寿陂终于保住了。
但吴兴因重伤过度,流血不止,结果与蛟龙同归于尽,沉入溪中。几位年轻力壮的乡亲不约而同跳进激流,奋力寻救,终捞到其尸,进行厚葬。乡亲们男女老少皆为之痛哭流涕、悲恸欲绝。
为了纪念这位功高如山的斩蛟英雄,后人于吴公潭东(古峰),建了“吴公祠”,清《福建坛庙志·莆田》载:“时有蛟龙数溃堤,兴持刀入水斩蛟,与蛟俱毙,乡人立祠祀之”。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皇帝赐额为“孚应庙”,文革中毁,文革后又修建,立于吴山(溪白),也名吴兴纪念馆。殿联为“塍海为田功垂千古,堰溪成渠德泽万民”;柱联为“吴公刀斩蛟龙首,兴郡名扬壮士功”。可谓彪炳千秋。
当地一些地名,也皆与这悲壮传说有关。据说,孽龙被吴兴斩后,龙血染红了下游溪水,故这一段地名称“赤溪”;斩龙的大刀落处,称“吴刀”(吴江);发现蛟龙头的地方称“流头”(今漏头),因方言“流头”与“漏头”谐音,故称之。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民间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