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阳
蔡襄(1012-1067)字君谟,谥“忠惠”。仙游县连江里赤湖蕉溪村(即牛山之麓)今仙游县枫亭镇赤湖蕉溪东宅村)人,后迁居莆田蔡宅村(今城厢区霞林街道蔡垞村)。莆阳蔡氏始祖蔡用元六世孙,蔡琇次子。娶葛氏。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二月十二日生,庆历七年(1047)移居莆田城南蔡宅村。蔡襄出身农家,父亲蔡琇有文化,母亲卢氏太君系惠安名士之女,知书达礼。蔡襄从小跟“专通经史、工古文”的外祖父熟读儒家经典,天圣初,得仙游县尉凌景阳赏识,荐入县学读经书。天圣四年(1026)中乡举,天圣八年(1030))登王拱辰榜进士甲科第10名。次年任漳州军事判官。从此步入仕途,既当地方官又当京官,三上三下。官宦生涯37年,为政清廉,忠国惠民。景祐三年(1036)漳州军事判官秩满,在候任西京留守推官时,权知开封府的范仲淹因揭露宰相吕夷简擅权徇私,被斥为“越职言事”,贬知饶州(今属江西),而忠直之士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仗义执言,为范仲淹辩护,3人均落职被贬,司谏高若讷阿谀奉承,落井下石。蔡襄职卑无法直谏,愤作《四贤一不肖》诗,盛赞四贤,怒斥高若讷,受世人传颂。景祐三年至庆历三年(1036-1043)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继以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撰修起居注。刚正不阿,力抵奸邪,上疏《言增置谏官书》,阐述“任谏非难,惟听谏之难,听谏非难,惟用谏之难”道理,指出“无使天下之人谓朝廷有好谏之名而无好谏之实”。并同欧阳修等谏官,疏罢吕夷简预议军国大事,弹劾辅相晏殊、夏辣、王举正,劾奸邪李叔、梁适等。举荐朝廷任用韩琦、范仲淹,并作“退邪进贤”论。庆历新政期间,极力支持范仲淹改革主张,上《言灾异》、《乞大为边备之要》、《论改科场条制疏》等奏疏。对人事、国防、教育等提出一系列改革意见。时遇旱蝗成灾,上疏仁宗:“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阙失也。”对朝廷上下信佛成风,力劝仁宗应修人事,弃佛法,直率敢言,深得仁宗赏识,赐其五品服。庆历四年(1044)以右正言直史馆出知福州,发动百姓修复东湖古五塘,灌溉农田,农民感其功德,于塘侧建祠祀之。撰《圣惠方后序》刊刻于碑,劝诫群众不要信巫,请医治疗;撰《福州五戒文》,戒除福州民间陋俗。两年后改任福建转运使,奏请朝廷减征漳、泉、兴化等地五代时丁口税的一半;发动百姓自福州大义渡至漳州700余里大道两旁植松庇路,民谣颂曰:“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皇祐三年(1051),回京任职,升任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开封乃京师之地,世称难治。蔡襄执法不阿,为政清明,朝野敬佩。至和、嘉祐间(1055-1058),两次知泉州,惩处贪官章拱之。发动民众兴修水利,灌溉良田,从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为泉州建洛阳桥,在督造施工中,首创“蛎房胶固法”、“筏型基础”和“浮运法”,促使工程顺利进展,确保一座长360丈、宽1.5丈的跨海大桥得以告竣,并撰《万安渡石桥记》,将参加建桥者姓名刻在石碑上。嘉祐六年(1061)授翰林学士,擢三司使,主管全国财政。建章立制,去贪吏,任贤才,勤心理财,“较天下盈虚出入,量力以制用”,“簿书纪纲,纤采皆可法”。英宗因个人成见责难三司工作之时,襄上疏《国论要目》12篇,全面论述明礼、辞官、安百姓、废贪赃以及富国强兵主张,希望英宗采纳。但英宗不但不采纳,反夺其三司使职。蔡襄在朝廷难以容身,请求外任。治平二年(1065),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杭州,作《戒弄潮文》深得百姓好评。次年母逝,归故里守制,治平四年(1067)八月十六日 ,卒于家中,葬仙游县连江里将军山(今仙游县枫亭镇铺头村,将军山后亦名蔡山)。欧阳修铭其墓 。神宗追赠吏部侍郎,后孝宗又加赠太师、谥忠惠。明成化六年(1470)巡抚滕昭修墓建祠立碑,每年重阳令有遣官致祭(成化六年柯潜曾有作记),正德元年(1506)提学副使杨子器重修。七年(1512)提学姚镆过墓致祭更立神道碑。九年(1514)参议郑穀捐资檄县置善化里田五亩,年征五石给办时祭且备修整。万历十三年(1585)知县徐观复设祭。万历三十五年(1607)知县游瑚修享堂。朱熹综观蔡襄一生德行,评其“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蔡襄不仅政绩卓然,而且多才多艺,善于书法与诗文。其书法,书法取法晋唐,讲究古意与法度。其正楷端庄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谓之“散草”,自成一体,非常精妙,为“宋四家”之一 。欧阳修称其:“八分散隶,正楷、行狎、大小草,众体皆精。”宋仁宗尤爱其书,曾“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命书之”,又“令书温成后父碑”(《宋史·蔡襄传》)。蔡襄的书法艺术也为当时文人所重视,黄庭坚曾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山谷文集》)欧阳修又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欧阳文忠公集》)苏武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传世书法墨迹有《万安桥记》、《茶录》、《荔枝谱》、《昼锦堂》、《自书诗贴》等。其撰写“忘归石”,“国师岩”,“苔泉”等碑刻题书,至今犹存,为我国书法艺术珍品。其诗文初学西崑体,后改而与欧阳修、梅尧臣风格相近,欧阳修、称其诗“清遒粹美”;王十朋亦以为“文以气为主,而公之诗文实出于气之刚”。其著作辑成《蔡忠惠文集》36卷,内容包括古律诗370首,奏议杂文648篇。现存蔡襄文集有多种版本:《莆阳居士蔡公文集》36卷,北京国家图书馆有宋刊本残卷(存卷7至34);《蔡忠惠公文集》40卷,有明万历四十三年刊本;《蔡忠惠文集》36卷,有明万历四十四年双翁斋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又有《蔡忠惠诗集》2卷,现存明天启二年龙溪颜氏刊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1首。《全宋诗》卷385-393收其诗9卷。《全宋文》卷994-1024收其文31卷。卒后分别入祀莆田、仙游乡贤祠。“蔡端明襄祠堂”在南厢蔡宅,洪武十六年,十一世孙蔡得复重修,至明成化六年,巡抚都御史滕昭命知府蒋云汉重建。蔡宅建有“忠惠坊”。蔡襄逝后为后人景仰,在其家乡建有枫亭蔡襄陵园、仙游城关蔡襄祠、龙华蔡襄纪念馆、西厝蔡襄纪念祠等;任职处福州(福州藤山蔡忠惠公祠),泉州(洛阳桥南忠公祠)等地,均建有祠堂。莆田市成立了蔡襄学术研究会、蔡襄纪念馆管委会,仙游蔡襄文化研究院等机构。《宋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