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阳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叙彝,号忠叙,又号覃溪、彝斋、苏斋等。莆田县城内北河边(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人,后入籍顺天府大兴县 。翁世资后裔。生于清雍正十一年八月十六日(1733年9月23日)。自幼从父读书习文,九岁受外祖父张方九影响学习法书。十二岁时,补顺天府学生员。清代著名书法家与金石学家。十四岁,入首善书院学习并登乡荐。登乾隆十二年(1747)福建乡试丁卯科黄元吉榜举人,乾隆十七年(1752)恩科秦大仕榜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命学清文。乾隆十九年(1754)散馆时,被“御定第一等一名”,授职编修。与刘墉友善,同在翰林院任编修散官。此后十年间,翁方纲历任右春坊右中允、左春坊左中允(仍兼编修)、翰林院侍读,又曾兼充过日讲起居注官与《续文献通考》纂修官。曾典试江西、湖北等地。乾隆二十九年(1764)督广东学政,凡三任,前后八年,是有清一代在外任职时间最长的京官之一。乾隆三十六年(1771),因其“失察生员年貌册”的原因,降职三级调用,同年冬离粤回京。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设《四库全书》馆,翁方纲被命充任《四库全书》纂修官,旋又授职编修。在四库馆期间,翁氏与钱大昕、桂馥、黄易、朱筠等金石学者“时相过从讨论”,常去琉璃厂书肆访书,翁氏所藏金石拓本日渐增多,眼界更加开阔,为其日后撰《两汉金石记》打下基础。此乾隆五十年(1785)历任国子监司业、司经局洗马、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并曾兼充文渊阁校理、三通馆纂修官、文渊阁直阁事。以后历任顺天乡试副考官、江西学政等职。乾隆五十五年(1790),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第二年督山东学政。嘉庆元年(1796)正月,刚刚逊位的乾隆皇帝设了千叟宴,翁方纲赴宴,得到的赏赐珍品达13种。嘉庆四年(1799),左迁鸿胪寺卿。嘉庆六年(1801),派往昌平马兰峪守护裕陵。嘉庆九年(1 804),“奉命以原品休致回籍,重返京城。嘉庆十二年(1807),重赴鹿鸣宴,赐三品衔。嘉庆十九年(1814),再赴琼林宴,加二品卿。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1818年3月3日)卒。博学多闻,勤于考述。钱泳评其曰:“先生之学,无所不通,而尤邃于金石文字。” 能诗能文,精通鉴赏,宏览多闻,于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皆能抉摘精审。经翁方纲考证题跋的碑帖很多,而且大多为书法精品。开清代断代体著录金石先河,并以“精于鉴赏”之长奠定了其清代金石学名家的地位。《清朝书画录》把他和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并称“翁、刘、梁、王四大家”。亦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齐名,称“翁刘成铁”,其书作被列为“能品”。1999年,国务院与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二批有限制出境的书法家作品,翁氏被列入其中。其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真是率更神髓,深得金石气”。隶书尊《史晨》《韩敕》诸碑,“名兆京城”当时北方求写碑版者大都瞩目于他。行书以米芾为尚,于碑帖题跋最为精妙。翁氏尤精蝇头小楷。马宗霍《霋岳楼笔谈》称:“覃溪以谨守法度,颇为论者所讥;然其真书工整厚实,大似唐人写经,其朴静之境,亦非石庵(刘墉)所能到也。” 翁方纲力倡唐碑之举,虽不是开启清代碑学之滥觞,但却为其后的阮元、包世臣、何绍基、康南海等扬碑抑帖提供了平台,所以考察清代碑学,不能避开翁方纲倡唐碑、习唐碑这一段历史。翁方纲论诗以“肌理”为准,是肌理派的开创者,也是主要代表人物。今人对翁方纲肌理说的阐释与论述一般以翁方纲《神韵论》、《格调论》等论诗专文和《石洲诗话》为主,极少涉及对翁方纲的诗歌评选的研究。从现存翁方纲资料来看,其肌理说的理论有其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唐诗选评上。著有《复初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复初斋诗集》42卷、《两汉金石记》22卷、《粤东金石略》9卷并附《九曜石考》2卷、《汉石经残字考》1卷、《焦山鼎铭考》1卷、《苏斋题跋》8卷、《苏米斋兰亭考》8卷、《庙堂碑唐本存字》、《石洲诗话》8卷等大量金石学、诗学著作。世之言金石者,必推翁家。《清代稿钞本》中收录有其《方纲致秋盦残笺》。另编有《翁氏家事略记》。翁方纲又以奖掖后学为尚,刘台拱、凌廷堪等诸多著名学者、文士皆“从之游”,钱泳、梁章钜等也倍受其学。被学界视为与纪昀、朱珪等齐名的“以宏奖风流为己任”的人物,很受尊崇。晚年,其金石、经学、诗学思想远播朝鲜半岛。八十岁时,朝鲜半岛的著名学者、金石家、书法家,翁方纲的门生金秋史不仅“写佛经寄祝”,而且还在寿诞时,为其“作祝嘏诗课”。朝鲜半岛海东金石学派深受翁氏金石思想影响,至今奉为圭臬。
郭尚先(1785-1832) 字元开,号兰石,又号伯抑父。莆田县城内书仓巷(今荔城区镇海街道凤山社区)人。祖郭占选,乾隆庚辰举人,溧阳知县,调无锡,有治行。父郭捷南,附贡生,以诗、古文名于时。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乾隆五十年(1785)九月初五日生。嘉庆十二年(1807),福建乡试第一名,嘉庆十四年(1809)洪莹榜二甲30名进士。被选入翰林院庶吉馆,奏习国书,散馆时,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十八年(1813),奉派贵州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年(1815),充国史馆纂修。修《治河方略》、《明鉴》、《大清一统志》等书。次年,任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四年(1819),赴广东任乡试官。回京后继充《明鉴》纂修,文渊阁校理,派教习庶吉士。嘉庆二十年(1815),尚先丁父忧,归里。适逢莆田大饥,他建议府县向富户籴粟,设厂减价平粜,不少灾民赖以存活。服阙返京,复原官,仍教庶吉士。道光八年(1828),出任四川学政。为官清正廉洁,有德政,去除积弊,学风、考风、文风大振,蜀民咸颂德政。为官忠勤,深得朝廷嘉许,累官至礼部右侍郎。道光十二年(1832)秋,山东主持乡试。好读经书,尤喜郑樵《通志》。与林则徐交甚密。工书法,善行草,其楷体典重工致,为当时的馆、阁所摹效。其书本学欧阳询,兼学颜真卿、褚遂良。堪与元朝的赵孟頫、明朝的董其昌相媲美。求书者络绎不绝,日本、朝鲜仕宦以重金向他人求购其书作。善绘画,精篆刻。其画除山水之外,尤擅长兰石;其篆刻朴茂浑古,法度精严,有《芳坚馆印存》2卷行世。著有《经筵讲义》和《增默庵文集》各8卷,《增默庵诗集》2卷、《芳坚馆题跋》三卷、《使蜀日记》和《进奉文》各1卷,《清史列传》均有载。因殿试和恩监试中,抱病履职;冒严寒至刑部会审重案。终积老成疾,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廿九日辞世。林则徐作《大理寺卿郭兰石郭先生墓志铭》。祀四川名宦寺。墓葬在今西天尾镇上郭村,尚存,有神道碑刻“皇清赐进士出身诰授贤政大夫大理寺卿加二级崇祀四川名宦祠半石郭公基道”。 (同题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