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徐霞客九鲤湖为母祈梦
【发布日期:2015-04-1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阮其山

明泰昌元年(1620)夏六月,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专程赴莆探游了九鲤湖九漈奇观。这是霞客早期的旅游活动之一,以游观天下名山秀水为主要目标。传世《游九鲤湖日记》(以下称《日记》),忠实地记载其游踪,以生花之笔描绘了九漈奇观,文学色彩为其全部游记中所不多见。学者称“其论九漈文,辞意俱绝佳。”
霞客时年35岁,是个典型的大孝子。因受儒家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观念的束缚,念及母老,不敢远游。每次出行,总是约束行程,刻期归家。
其母王氏,不仅是个勤俭治家的主妇,更是个知书达礼、心胸豁达的贤母。她深知霞客的志趣、孝心与顾虑,鼓励他说:“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古人所说游必有方,只是说要计算路程、时间,按期往返而已。吾儿怎能为我而成为笼中鸡、辕下马,坐困家中碌碌无为呢!”并亲手为霞客缝制一顶“远游冠”,以壮行色。还特意陪同游览江苏宜兴的名胜张公洞、善卷洞。
霞客每逢出游,千方百计采集异乡奇花名果,带回供老母赏玩。出游归来,在家园瓜棚下,为老母讲述他乡风土之异、旅途之险,旁人听得直出冷汗,结舌无声,王氏却大为快意。如果说徐霞客是许身名山的“奇人”,王氏则堪称“奇母”。故时人评论曰:“弘祖(霞客本名)之奇,孺人成之。”霞客毕生旅游事业的成功,是同老母的支持鼓励分不开的。阅览《徐霞客游记》可知,霞客每至名山福地,总是不忘为母祈福问寿,借以表孝敬之心。
福建仙游九鲤湖,传说为九仙之福地。自唐宋以来,便以祈梦民俗名闻遐迩,到明代更是盛况空前。四方达官贵显,儒生举子,以及平民百姓,纷至沓来,争相祈梦许愿,引为时尚。真可谓“胸中无限生平事,都传神仙梦里求。”
霞客对于“仙梦”之灵验亦有所闻。时王氏身患重病,霞客多方求医调冶,仍日久不愈,不免忧心忡忡。为此,其九鲤湖之行,除了探游九鲤湖九漈奇观,亦负有为母祈梦问寿的使命,体现其孝子情怀。霞客虽不迷信鬼神,但对“仙梦”则宁信其灵,以尽孝心,安慰老母。
据《日记》,徐霞客于六月初七日抵达兴化府的。次日,出莆郡西门(永清门),登山越岭到莒溪。由石碇步过溪后,又沿古道登攀,抵达九鲤湖,夜宿九仙祠。
时值夏暑,烈日铄铄,一日行七十里山路。次日,沿小路下探九漈,至莒溪由原路返回。路程之紧张艰辛,是今人所难以想像的,然亦显其志趣之奇,令人叹服。
霞客《日记》对探游鲤湖九漈历程,不厌其详加以描述,对祈梦之事,则仅有“是夜祈梦祠中”六字。但从其几位友人事后的题记中,仍可知其大略。
陈继儒《寿江阴徐太君王孺人八十叙》的《载记》(即附记)曰:“余初写此文(指《叙》)”祝云:“不讹不落,徐母当百岁。”竟如所祝。闻弘祖祈梦于九鲤湖,九鲤之仙告之曰:lsquo;汝母寿踰百岁外。rsquo;自今以始,由期及颐(《礼记》曰:“百年曰颐”),余更续一通,以为太君觞(敬酒祝寿),并持余文走焚九鲤炉中,以见仙梦之不妄也。”可知仙梦告知母寿逾百岁之外。陈继儒,华亭人(今上海淞江),号眉公,明代著名文学书画家。
明翰林编修、国子祭酒,长洲(苏州)人陈仁锡的《晴山堂记》,记述尤详。曰:“孝子之至,通乎神明。辛酉六月,澄江(江阴)徐振之(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谒九鲤仙祠,问母寿。仙不云乎:lsquo;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rsquo;醒得谶诗,有lsquo;门无俗客惊罗雀,幽涧追随但老樵rsquo;句。阅四月,孺人病疽寻愈,孝感也。”
据资料,霞客祈梦问寿后,老母的病情果见好转。霞客大喜过望,遂取“晴转南山”之意,特建“晴山堂”以志神之赐惠。特请名臣陈仁锡作《晴山堂记》。又并按老母意愿,奔走搜求先世遗墨及题赠,以示不忘祖德,其题赠多出前朝名流之手。
因家母王氏将届八秩华诞,霞客此间又往来于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约请名家彦宿为母祝寿题咏绘图。上文提及陈继儒之《叙》,便是所得寿文之一。
是年,王氏更以八十之高龄,与霞客再游勾曲(今江苏句容茅山)、荆溪(今江苏宜兴)等地名胜,实乃福分也。
毕竟神谶不若天意。老母王氏不幸于次年谢世,享年81岁。霞客又请陈继儒、陈仁锡、董其昌、李流芳等名家分别撰传记、墓志铭及题词,以志王孺人勤俭治家,尤其对霞客的培育之功,寄讬霞客的无限孝心。一些篇章亦提及霞客九鲤湖祈梦之事。如李流芳《为振之兄题晴山堂卷》,有“不然登高与临深,岂是哀哀孝子心?空传九鲤仙人梦,谁解当时梦里吟!”又有范允怡题云:“南山晴雪当户牖,青天削出芙蓉九。仙梦依稀感孝思,足蹑云程归母寿hellip;hellip;于今展卷追仙踪,果介期颐梦非偶hellip;hellip;。”
旅圣徐霞客九鲤湖为母祈梦问寿,是其闽莆之行的一个小插曲。生动反映霞客的大孝心。归来后家母病情果见好转,人们说是仙梦之灵验,实际主要是霞客苦心延请名医诊治的结果。不过,从生理学而言,病人的精神状况的好坏,对病情亦有一定的影响。仙公“寿逾百岁外”之谶,对提振老母的生命信心,无疑是注射了一支强心针。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