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追寻徐霞客的足迹(一)
【发布日期:2015-04-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阮其山

明泰昌元年(1620)夏六月,著名旅游家徐霞客专程赴闽省莆郡,游历了蓄志已久的九鲤湖瀑布,留下一篇精美的散文式游记——《游九鲤湖日记》(下称《日记》)。《日记》既是对莆仙九鲤湖瀑布奇观的倾情赞美,亦是对该地区地理地貌的真实描绘。这是一篇饱含文学华彩的散文游记,一份充满科学睿智的考察报告。通过《日记》,我们结识了被誉为“奇人”的中国旅圣徐霞客,赞赏其热爱祖国河山、忠于旅游事业的精神,及其巨大的历史贡献。

十多年前,笔者尝为此篇杰作所吸引,几番品读之后,撰写了多篇评介文章,并献议仙游县应“还水于湖,重塑瀑景”,在九鲤湖建造旅圣徐霞客的塑像,以志纪念。

该篇《日记》虽经霞客亲手定稿,但在后世的传抄、刊刻过程中,不免被抄刻者主观臆想,横加删改,以至若干重要文字错讹失真。笔者曾对《日记》中,被霞客族孙徐镇错改的“石竹山”(讹作“石所山”)作了校正。另对个别文句虽疑有误,因缺少资料,一时难以定夺,而暂付阙如,有待搜寻史料,追踪考察,细加考证。

近闻徐霞客塑像已矗立于莒溪虎堀山九龙谷公园,巴不得一睹为快;同时想追寻、体察霞客当年的行踪地情,以偿宿愿。遂发兴莒溪九龙谷之行,追随旅圣徐霞客当年的足迹,游观胜景,寻访古迹,考证疑文,发表感言。

莒溪寻踪

莒溪地处九鲤湖下游,距莆城五十里,为来自莆田方向的九鲤湖游客出入必经之地。《日记》:“出莆郡西门,西北行五里,登岭,四十里,至莒溪,降陟不啻数岭矣。”如今乘莆田至常太九龙谷公交专线,半小时左右即可到达,徐霞客当年可要攀山越岭,几番上下,至少半天方可抵达,其艰辛不是今之旅游者所能体察的。

车到莒溪(下莒),地势豁然开朗,想不到万山中有这样一马平川。

一溪盘流,三弯四回,恰似一个吕字,天壶山林木葱郁,故称“莒溪”。这只是一种附会释名而已。张琴《民国莆田县志》曰∶“莒溪由仙游蔡溪发源,受兴泰里诸水入九鲤湖,下趋入莒溪之西角,又一支花溪尾之水入莒溪之北角。上口狭,下口宽,形如莒字,故名。”

莒溪地处莆田至仙游九鲤湖大道的中途,是行人歇息之地,遂成为市集。宋明时期,九鲤湖以仙梦灵验名传四方,祈梦者不绝于途。官方特在此建置公馆,接待过往官员士子,即《日记》所称之“莒溪公馆”。

明人何乔远《闽书》载,江西籍翰林修撰舒芬,在莒溪公馆得状元梦的故事。舒芬为孝廉(举人)时,不远千里,特往九鲤湖九仙祠谒梦。不意接连五宿无梦,遂于公馆壁间题诗而去。诗曰:“千里寻真意自虔,五宵无梦竟无缘。神仙不识人间事,归去挥毫作状元。”将五宵无梦之怨,归咎于“神仙不识人间事”。至莒溪,假寐(和衣而睡)中,梦一叟酬之曰:“千里寻真意自虔,五宵无梦竟无缘?神仙不洩人间事,归去挥毫作状元。”老叟将五宵无梦妙解之为“神仙不洩人间事”,勉励他“归去挥毫作状元”。此话已暗示的十分明白了。舒芬后来应试,果然中了状元。

考史志,舒芬字国裳,号梓溪,江西进贤县(今属南昌)人,生于成化二十年(1484年),自幼聪慧,七岁能诗,12岁写《驯雁赋》,为南昌知府祝瀚所赞赏,荐为博学弟子。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会试,同考官举为第一,主考官改置为十一。廷对时,舒芬万言立就,武宗大喜,御批一甲第一名。果然应验莆田莒溪之梦。

传说舒芬外貌不合正德皇帝之意,初不欲点他作状元。大臣说舒芬有过目不忘的天才,遂令他骑马,从承天门到西四街,人不下马,马不停蹄,将街两旁店铺的招牌字号记下。舒芬得旨走了一趟,下马立答。皇帝命人沿街查对,竟无一差错,才点了状元。又传舒芬衣锦荣归南昌城时,江西巡抚亲往迎接,并赠枣红马游城三日。又将通往进贤县的城门改为“进贤门”,表示思贤之心。

舒芬登第后,授官翰林修撰。为官清正,直言敢谏。因谏罢明武宗南巡,荒废朝政,被廷杖几乎致死,后贬为福建市舶副提举。明世宗时复官后,又因谏阻世宗尊生父皇考称号的大礼议,以维护国家礼制,被廷杖、下狱,削官夺俸,然至死不悔。不久,因母亲病故,虑国忧民,积哀含恨病逝,年仅44岁。世人称之“忠孝状元”。万历神宗追谥为文节,进贤士民建文节祠,志其文华节气。

《明史》称,舒芬“丰神玉立,负气峻厉,端居竞日无倦容,夜则计过自讼。以倡明绝学为己任。其学贯串诸经,兼通天文律历,而尤精于《周礼》。”学者称梓溪先生,一生著述甚富。

舒芬为官清正,严于律己,清名远播。传说老家邻居盖房,把墙脚挖到舒家地基上。而舒家也欲将原屋扩修,以致两家发生争执。家人致信舒芬,要其出面干预。舒芬接家书后,即给家人寄去一诗。诗云:“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流传另一版本是:“纸纸索书只说墙,让渠径寸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墙成不见王。”)家人见信,知其寓意,便主动让出地基。对方也受感化,将挖好的墙基后退。据说直到现在,舒芬家乡北山镇,还保存这条“让墙巷”。

无独有偶,清朝康熙大学士张英的家人,重修府邸时因院墙与邻居吴家发生争执,写信给张英,要他嘱当地官府为其撑腰。张英收信后,回诗一首:“千里送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信后,即把院墙向后退让三尺。吴家见状,也后退三尺。两家之间空出了六尺,六尺巷因而得名。张家不仗势压人与两家礼让之举传为美谈。 康熙帝知道后,敇立牌以彰谦让之德。

有趣的是,这首诗竟然还在明清多位清官的廉政故事中看到,包括明嘉靖吏部尚书郭朴,清康熙山东县令郑板桥等人。该诗到底是何人所作,说的是哪家之事,现已无从考证。它所体现仁义谦让,和谐宽厚,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则已成为一代儒臣的风范。正是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弘扬的。

历经五百年沧桑,莒溪早已一改徐霞客当年所经历的小市肆面貌。舒芬得梦的公馆亦不复存在了。但见一溜商住两用的多层民房,鳞次栉比,构成一条笔直的十里长街。可谓天翻地覆!

舒芬的状元梦,无疑为莒溪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其直言敢谏,忠孝双全的形像,无疑是古代士族精英之典范。

适见一铺面前有位老伯沐浴和煦的阳光,闭目养神,遂上前打听莒溪的故事。

老伯李姓,年已九十二。问及莒溪公馆,称故址就在街道对面那株大树方向的小学校附近。现在只留下一块石碑,亦被人拿走了。这倒是一个重要线索,看来需要再次来莒溪,专门查访石碑的下落。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