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凤
第十二讲
老师·师父·师子·老父·火镰·纸引·火刷·水柴盒·荷
上一讲曾说到老师(莆仙话音“劳思”),这一讲就从老师说起。我们莆仙人自古至今都把现代意义上的老师称为先生,先生是教书先生的省略词,老师是后起意义。老师的原来意义是老师父,是老师父的简称。老师父的文读为“劳思驸”,白读为“刘狮贺”,简称“狮贺”或“刘狮”。“劳思”和“刘狮”各有专用,“劳思”用来称呼学校里的老师,“刘狮”用来称呼江湖上的老师父。
我们莆仙人把跟从师父学艺的徒弟叫作“师子”,这是有根据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父与子相对,师父与徒弟相对,徒弟当然应该称为师子。从师子与老师父( 刘狮贺 ),我们可推知“师”的白读音为“腮”,“狮”字是根据有牌读牌的原则依“师”字才读为“腮”的。所以,“刘狮贺”本应写作“老师贺”,“狮贺”本应写作“师贺”,“刘狮”本应写作“老师”。这样说来“劳思”和“刘狮”分别是老师的文读和白读。
上面说到父与子相对,那么,“狮贺”与师子相对,“贺”应是“父”的白读音,这样“老师贺”就应写作“老师父”。以前许多人根据发音把“老父”写成“老贺”,错了,到了该正名的时候了。以后大家用到父亲一词时,尽可写“老父”,再也不要写成“老贺”了。
老师父干活干累了,就要歇口气抽口烟。老早以前,人们抽的是水烟,抽时要使用水烟筒(莆仙话叫“烟囊”)。点烟时,取火使用的是燧石与火镰,存火使用的是纸引。燧石是一种黑色或灰色的坚硬石头,火镰是一种铁块,纸引就是用草纸卷成的一根根小纸棍。取火时,先用火镰敲击燧石产生火花,点燃纸引后,再用纸引点燃烟丝,抽好一口后,把纸引吹灭,磕去烟屎,装第二口烟丝,然后再吹燃纸引,继续抽第二口。随着火柴的普及,人们早就不使用燧石了。即使火柴普及后,老人们为了节约还继续使用纸引。现在人们都使用打火机,火柴都很少使用,年轻人甚至不曾见过草纸,更不知纸引为何物了。随着燧石、火镰和纸引退出历史舞台,如不把它记录下来,以后除了“燧石”词条可以在词典查到外,其他两个词恐怕就要失传了。至于“烟囊”,早已成为古董,成为人们的收藏品了。
莆仙人把火柴叫做“火刷”。此处的“刷”也是一字多调,发阳入调。奇怪的是人们又把装火柴的小木头盒子叫做“水柴盒”,小的奇怪是在这里又把“刷”换回原来的“柴”,大的奇怪是明明是火,怎么又变成了水呢?原来这是为了避讳。火灾是人类最怕的灾害之一,在古代,人们为了避讳,如果那里发生了火灾,都不叫失火,而叫走水,这在古小说或电影电视里都可以看到或听到。把火柴盒叫做“水柴盒”,就是为了避讳,是怕火柴自燃或因其他原因燃烧起来。
烟草和地瓜都是从菲律宾传入我国的,故古时候把它们分别叫做洋烟和番薯。以前,凡是从外国传入的东西都要在前面冠以洋或番,如把水泥叫做洋灰,把火柴叫做洋火,把煤油叫做番仔油,把汽车叫做番车等等。汽车有载人或载货等多种功能,在说到载人或载货时,莆仙话不用“载”而用“荷”,如荷人荷货等。荷有负载、担负的意义,现代人使用的负荷一词,也有承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