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阳
廷杖是皇帝在朝廷或殿堂上对大臣实施的杖责。通俗地说,就是用棍杖打大臣的臀部。相比杖刑来说,廷杖并非法律的明文规定,它是一种法外之刑。廷杖之刑始于东汉、北周,维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在明代,廷杖之刑成了皇帝利用厂卫等御用工具进行专制统治的主要手段,自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检,廷杖之制贯穿始终,屡见不鲜。明代杖打大臣,有行杖者锦衣卫校尉,有监刑者司礼监太监,杖打的地点在午门外。行刑时,由侍卫和太监将受刑者绑赴午门外,宦官高坐中央监刑,宦官厂卫分站左右,各三十人。监刑宦官宣读皇上的诏书之后,行刑狱吏手持木棍(也有用鞭子、金瓜等)冲上来,将受刑人扑倒在地实施杖刑。明代前期,皇帝对于被施杖刑的大臣,多少还存了点体面,允许他们穿着裤子,还要拿一块毡子裹起来再打。被打者伤势不太重,一般养上几个月也就痊愈了。后来到了明武宗的时候,就用麻布把受刑者从肩膀以下绑住,只露出臀部和腿部接受杖刑。执行过程中受刑人痛苦难忍,大声哀号,以头撞地,口中塞满尘土,胡须被磨掉,场面极其血腥残忍。受刑者轻则终生残疾,重则死于杖下。
明代廷杖,由杀而辱,廷杖摧毁了文人的精神优越感。廷杖已经不是惩治贪官或犯错误官员的手段,而是皇帝维护自己权威甚至发泄怨气的工具。皇权滥用,淫威滥施,意气用事,尤其是明武宗朱厚照不仅违背了祖宗的教训,为明代中叶朝政腐败打开罪恶之门,也将明代书生官员的意气激发出来。死亡的士大夫固然可怜,但他们青史留名;受伤的官员值得同情,他们成了清议的代表。因此,廷杖摧毁的是文人的精神优越感,却同时使文人致力于新的精神家园构建。由惧而喜,受杖演变为气节清誉的表征。由朝而野,士林精神的偏差与纠正犯颜直谏,不畏强权,是文人气节的标志,是士林精神的体现。但言事受杖得到颂扬赞美并乐意受到廷杖,其精神偏差就很严重了。在廷杖的惩治下,君臣的郁积之气膨胀扭结,不仅延误军国大计,更造成了不顾朝政、不论是非的争斗。以致君以意气使臣,臣以意气事君,行政中枢疲于应付,国家大事搁置贻误,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进程。而廷杖下的士林感受,从触及灵魂的羞辱演变为正直清高的光彩,也成为后人评说分歧甚多的历史怪象。国难当头,时局危难,正需要君臣一心,匡救社稷。然而,皇上不惜臣下的直谏而施以廷杖,群臣固执地坚持礼节道义,却看不到国家的危机甘心受杖。病态的君主和偏狭的书生之间意义不大的争执,在荆鞭上扭结成毒瘤,终于毁灭了明王朝的政治肌体。明代君臣尽失礼仪,难怪乎明亡之际忠臣无多,降臣、逃臣不少。所以,廷杖的皇权象征意义扭曲与其所引导的士林精神走向偏颇,是明代社会政治的灾难,值得后人深思。
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包括尚书林俊、兵部侍郎郑岳等大多具有直谏,不畏强权的文人。体现了明代莆仙名人高风亮节的精神。他们分别是林诚、黄仲昭、林俊、丘天祐、郑岳、马思聪及子马明衡、林富、黄巩、刘勋、林大辂、丘其仁、张曰韬、林迁乔、郭日休、方一桂、郑一鹏、朱可宗、林允宗、林应标、方一兰、林錝。
林诚(1426-?)字贵实,号井庵。莆田城关龙门(今城厢区太平社区)人。明代书法家。宋侍郎林彬之后裔,曾祖林嗣仁,祖父林英,父林辉,母吴氏。宣德元年(1426)六月初五日生,行一。生未弥月,失怙,七岁而大父复卒,伥伥无依,克自俭苦植立。登景泰四年(1453)福建乡试许评榜第136名举人,礼部会试第182名,天顺八年(1464)彭教榜三甲第139名进士。初由兴化县学转广西佥事,成化三年(1468)九月拜广东道试监察御史,次年实授。以刚正敢言声名海内。成化四年(1468)九月,因星变,与诸御史、给事中董旻、胡深等九人请罢户部尚书大学士商辂及礼部尚书姚夔、兵部尚书程信,下狱杖之。未几,复官,奉命按视河道,疏言六事。居官清慎,勤于政事,风纪凛然。成化五年(1469)改巡盐长芦,时深州、海盈等十三场陆运艰远,商人不支盐课,盐斤堆积。任内将二大引分解为四小引,行“议价折布解库”之制,是为边布之始。后奉旨提学京畿 ,持法外严而存心内恕,得敷教体。每念豫让为人臣不以存亡易心,是为臣节之盛,令所在之庙祀之。成化八年(1469)六月,谢病归养母,家居近十年。当道者交爱其才,屡檄起之。成化十九年(1483)复入京,仍授湖广道,命理两浙盐政。适初春地震,驰上弭灾十事。至浙,锄奸豪,革宿弊,鹾法一清,无敢犯者。时浙盐缺商报中,积滞小引二百七十六余万。乃将两浙二十年之盐课分作五年开卖,每年得价银四万余两,以作边用。老吏谓:“百年间无此御史也。”成化二十年(1484),疏陈八事,皆通盐政,以纾国家之急,咸见采纳。后以疾告归。林诚莅官明达,吏事精勤,有所弛张皆切时弊;凡事人所难为者,一切易之。都御史滕昭屡扬于朝,曰:“以六察官而举都宪职,林某耳。”成化二十三年,知府丁镛等在南门外横街为归田监察御史林诚立“两朝侍御坊”。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黄仲昭(1435-1508)原名黄潜,以字行,号未轩,又号退岩居士。莆田城内东里巷(今荔城区英龙街)人,民籍。黄滔十八世孙;曾祖黄文圭;祖父黄寿生,明永乐六年进士,翰林院检讨;父亲黄子嘉,束鹿知县。明代著名的方志学家、诗人、理学名臣、文学家、书画家。宣德十年(1435)二月二十七日生,行二。性端谨,年十五六即有志正学。府学增广生,登天顺三年(1459)福建乡试杨琅榜第6名举人,礼部会试第179名,明成化二年(1466)罗伦榜进士,得二甲第44名,时年三十二岁。选庶吉士,次年(1467)十月授翰林院编修。十二月,宪宗命词臣预撰明岁元宵烟火花灯诗,与章懋、庄昶三人联名上《谏元宵赋烟火诗疏》阻之,求以为国为民排忧解难为重,大略言:“今川东未静,边左多虞,江西、湖、广,赤地数千里,万姓嗷嗷,张目待哺,此正陛下宵旰焦劳,两宫母后同忧天下之日。hellip;hellip;古帝王慎小谨微,必矜细行者,正以欲不可纵,渐不可长也。伏乞将烟火停止。”上怒,俱被廷杖、贬官,时称“三君子”,并与因直言被谪的罗伦合称“翰林四谏”。贬为湖南湘潭县知县,未行,成化四年(1468)正月,刑科给事中毛弘等言:“三臣初出草茅,敢言直谏,实盛世事,乞复其职”,特旨改任南京大理寺右评事。清守执法,有曲庇、托情、阴私者均禁之,由是平反号多,而忌之者亦众矣。成化十一年(1475),丁忧归,无意仕途,服阕赴京,遂引疾乞归。于城南门外霞皋村(今城厢区华亭镇霞皋村)筑“俱乐亭”,朝课耕桑夕校书。家居达17年,完成了福建省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的纂写任务。弘治元年(1488),御史姜洪奏请起用仲昭。孝宗下旨,令地方官礼请出山。弘治三年(1490)晋京,至吏部参谒,尚书王恕亲及门迎之,以宾礼揖让,升堂相向再拜,缙绅两高之。初授职为《宪宗实录》纂修官,受忌者所阻,改任江西提学佥事,品文校行,毫发不爽。时朝廷以学校冗滞,行法沙汰,仲昭谨奉勅书,于宦家子弟,无所宽假,人不便之。刻《通鉴前编》及《朱子纲目书法》,并编定《冠婚丧祭仪礼》供刊布。弘治八年(1495),年届花甲,连疏乞休。归家后,以讲学著书为事。弘治十四年(1501),应兴化知府陈效之请,与原四川布政使周瑛合修《兴化府志》,完成其中人物部分的编写。所编志书除上述两部外,还有《邵武府志》、《延平府志》、《南平县志》等。所纂《八闽通志》,全书共87卷,总18类42目,每一类均按省、府、州、县顺序记述,体例严谨,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为后世福建省各级方志编纂之所本。其编写的志书,“教化”功能强,人物门类齐备,世称他的文章“雄浑醇雅”,诗“和易近人”,评价颇高。 著作甚富,《纲目书法》、《学庸或问》等“羽翼程朱”之作,对宋儒理学有所发明,游武夷山时和朱熹唱《九曲棹歌》,为和韵中的佼佼者。撰写《辩易卦未济》、《春秋褒贬》、《雅风升降》、《学庸或问》、《通鉴证异》,对前人之说均有所发明;《明画韵编》称黄仲昭“亦工书画”。另著有《未轩集》12卷、补遗2卷,收入清《四库全书总目》。正德三年(1508)十一月初一日卒于家中。葬于今城厢华亭镇云峰村,墓至今保护完好,有墓碣刻“明理学名臣未轩黄先生佳域”。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成化二十二年,御史刘信在义井里为丙戊进士黄仲昭、陈岳、林敷、林孟和、朱文环、余祈繁、柯墩、林正、黄琏、邱山、余康、陈鼐立“群凤坊”。《明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