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莆阳门人纪略(八)
【发布日期:2015-09-2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祖绪

八、徽州通判方符(续)
俗云:“能甘澹泊,便有几分真学问。”符“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生平事迹可见《闽大记》卷之十五、《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七、《闽书》卷之一百五、《莆阳文献》列传二十九、《朱熹考亭书院源流考》、《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九、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六、民国《莆田县志》卷二十九、《莆仙方氏宗谱》卷一、《闽学源流》。
九、邑宦朱鲁叔
邑宦朱鲁叔,生卒年不详,兴化军仙游人。尝宦游衡阳,官至邑宦。鲁叔与邑人余元一(字景思)友善,而景思又为内兄黄榦之荐,得遇朱文公,从其学。榦曰:“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文公)而始著。”鲁叔以为知言,遂欲游朱文公之门。朱文公《答余景思》书云:“鲁叔子弟几人?今皆年几何?莫亦能自卓立否?欲作书慰之,以病未能,当俟后便也。hellip;hellip;”(按:“兄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晦庵集·续集》卷七《答余景思》作“子弟”。)
鲁叔自是师事族親朱文公,笃志于学,不求人知。朱文公与《朱鲁叔》书云:“荐书不知竟可得否?彼中诸公都无书来,固不容效力。然亦知自信之笃,想不以此切切也。向所附去文字,官事之余,岂不看得一两段?未说要得十分通徹,但时时得此浇灌心胸,亦须有得力处也。《南海乐章》及今庙中祭享時所用之乐,或云其谱乃唐朝所颁,与今世俗之乐不同,故欲得之耳。只问寻常主行祭事吏人,便可得之。只录其谱与其篇章名号次弟,便中寄及幸也,闻说曲名皆连囗也。”(按:“囗” 缺处《四库全书》本作“环”。此书札为莆阳方楷家藏。)
朱文公告诫鲁叔为官之暇要多读书。尽管“ 未说要得十分通徹,但时时得此浇灌心胸,亦须有得力处也。”可谓“读古人书,如能随处印证,正如聚古今来许多良师益友,日夕切劘切磋,那得无益。”朱文公又与《朱鲁叔》书云:“去岁归来,计度不审,妄意作一小屋,至今方得迁居。然所费百出,假贷殆遍,今尚未能结裹圆备,甚悔始虑之不精也。所喻今方具晓本末。记之不难,但年来多事,精力益衰,日间应接不得少休,才得顷刻无事,即须就寝,俟其宁息,然后可以复起应接,更无暇看文字矣。所欠人家誌铭之属积压无数,摆拨不行,恐未暇为吾弟记此也。然亦未敢不为,俟定居后看如何。或人事稍简,试即为思之也。斋记大字亦可。”据朱文公与鲁叔书札可知,朱文公答应族親门人鲁叔之请,欲挤出时间为鲁叔先辈撰著誌铭。(按:此书札为仙游朱堂甫家藏)
朱文公平居惓惓,无一念不在于国。闻时政之缺失,则戚然有不豫之色;语及国势之未振,则感慨以至泣下。其事君也,不贬道以求售;其爱民也,不徇俗以苟安。“从游之士迭诵所习以质其疑,意有未喻则委曲告之而未尝倦,问有未切则反复戒之而未尝隐。务学笃则喜见于言,进道难则忧形于色。讲论经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抠衣而来,远自川蜀;文词之传,流及海外,至于绝域,亦知慕其道,窃问其起居。穷乡晚出,家藏其书,私淑诸人者不可胜数。”见《文公朱晦庵先生学派》)
又如朱文公《答朱鲁叔》书云:“刘守请祠未报,计须且留。知早晚得親炙,又与程弟讲学,甚善甚善。风俗不好,直道而行便有窒碍,然在吾人分上,只论得一箇是与不是,此外利害得丧有所不足言也。为学之要,先须持己,然后分别义利两字,令趣向不差,是大节目。其它随力所及为之,务在精审而不贵于汎滥涉猎也。”文公此书盖随其人之病而对症下药耳,其对门人之理学教育,目的在于“讲明义理,以修其身,”使之知道“学之有本,”以摆脱记诵文辞而“钓声名,干禄利”之科举世俗,从而使士子树立“志在天下”而建其“德业事功之实。”
俗云:“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也就是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鲁叔能践行文公之训诫,“分别义利两字,令趣向不差。”其生平事迹可见《朱熹集·别集》卷五、《朱熹集》卷四十六、《闽书》卷之一百二十九、《道南源委》卷之四、《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十九、《闽学源流》。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