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松
1939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指示各地党组织做好应付突然事变发生的准备,并决定重建和扩大游击武装,采取利用矛盾,孤立顽固;利用落后,推动进步,争取合法斗争的策略。同时,将莆田、泉州、福清三个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中共闽南(即闽中)特委,由李刚任书记,苏华、蔡文焕、邱子国、陈金来、林阿朗、陈冰、方子明为委员,以加强对闽中的领导,推动这一地区形势的发展,与闽北根据地形成犄角之势。
中共闽南特委成立后,根据省党代会的精神,迅速领导所辖各县开展新的斗争。中共仙游地方组织根据省委指示,利用合法地位,迅速恢复和发展党团组织,组建农会、工会、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并组织党员以抗日救亡的合法组织为阵地,推动和促进抗日救亡运动的健康发展。同时,利用国民党当局提出的组织农会和“二五减租”等口号的合法有利时机,迅速在广大农村广泛地扩大农会组织,并发展骨干分子充实到各农会中去,使农会组织成为进步的群众组织。随着农会的发展和深入,使革命思想的影响不断扩大,从而为中共仙游地方组织的恢复和革命斗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2年上半年,鉴于仙游形势的发展,中共闽中特委决定在仙游开辟新的根据地,先后派邱子国、黄国珍、蔡文焕等人到仙游,在仙游的胡芦丘等地开辟新的据点,建立联络点,发展新党员,在坝下地区恢复了一个党支部,建立了几个交通站,并与兴太根据地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年4月,中共闽南特委机关因受长乐“江田事件”的影响,撤到莆仙永边界根据地,特委机关设在仙游南湖乡的上岭村,无线电台设在牛鼻山上。在中共闽中特委的直接领导下,仙游党组织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43年初,中共闽南特委为了加强闽中各县党组织的联络,派傅德标在仙游大济尾坂陈尧家中建立交通站,以后又发展了三会、仙门二个联络点,开辟了莆田、仙游、永春、德化之间的交通线,仙游逐渐成为闽中党活动的中枢。
1943年3月初,仙游地区的抗日形势又有新的发展,首先,原在省委工作的黄国璋从闽北返回驻仙游的中共闽南特委机关,召集了闽中各县的领导人开会,传达了省委的整风精神,在此基础上,特委要求各县全面贯彻隐蔽精干政策,整顿和巩固党的各级组织。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培养和吸收积极分子入党。同时,闽南特委还从组织领导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非基本地区的党组织实行特派员制,并采取特派武工队的形式进行分散活动,特委为了提高闽中各县党组织领导干部的素质,以适应新的形势,于4月间在仙游的上湖底山区举办了干部学习班,进一步传达和学习省委的整风精神,统一了思想认识和行动步骤。
其次,1943年4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闽浙赣三省边区绥靖指挥部总指挥顾祝同,调集4个正规师和5个保安团的兵力,对闽浙赣边区实行“清剿”,并将“清剿”区域扩大到20多个县,重点围攻省委机关所在地建阳及建松政地区。在建阳设立“闽北绥靖指挥部”,由国民党建(阳)崇(安)浦(城)警备司令钱东亮坐镇指挥,省委主席刘建绪也到建阳督剿。同时,在政和县东平设立“建松政剿匪指挥部”,由国民党第六督剿区上校副指挥官柴毅任指挥,对闽北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第三次军事围剿。由于国民党当局将力量集中在闽北地区,而闽中地区的局势则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中共闽南特委不失时机地改变了斗争策略,仅留下一个班的武装掩护特委的电台,其余的人员分散到莆田、仙游各乡村宣传,发动群众,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日的反共阴谋,以教育和团结广大群众,进而争取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抗战中的合法地位。于是,此时作为闽中特委所在地的仙游,更是近水楼台,出现了新的斗争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