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其山
两年多前,笔者以林尧俞及后人的南溪诗,对南溪草堂的地址等问题作了论证,并就某先生为创立“莒溪说”的附会解读作了辨析。可惜,《再探》依然老调重弹,极力粉饰其违背历史的“莒溪说”。为此,再就林尧俞等人南溪诗的重要史证作论证。
林尧俞的《南溪》诗,借清邑人郑王臣的《莆风清籁集》得以流传,并附有郑氏《兰陔诗话》的评点。还选登了林尧俞的《莒溪》《山行》等诗。(22)
林尧俞《南溪》诗云 :“ 才得名山便卜居,况兼云水称樵渔。自知丘壑生来相,好读神仙方外书。旧堰废塍依作沼,松萝藤蔓葺为庐。 (鹭鸶)溪上间相傍,城市厐公迹渐疏。” “斜风细雨半春朝,濯濯新栽嫩柳条。地迥(僻远)谁留莺不去,人闲兼喜鹤能调。松花饷客过寒食,筇竹寻僧度野桥。试问云芽今茁否?龟山此路不曾遥。”
《莆风清籁集》的林尧俞《南溪》诗
该诗集又选录了〔明〕万历诸生方应侁《南溪》、万历中布衣林廷润《南溪草堂》、黄顺吉《游南溪草堂》,崇祯举人林元霖《南溪和家兼宇宗伯韵》诸诗。去年,友人又特意介绍了林尧俞挚友張燮《访林咨伯南溪留酌即事》一诗。(23)
根据史志对林氏南山南溪草堂的历史记载,我们就很容易读出诸诗纪事的真实性,为林氏草堂地址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显示其内具的史料价值。择其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记载了南溪草堂的地理方位。林尧俞和其后的林元霖、方应侁,均是开门见山,以《南溪》为题;林廷润、黄顺吉更是径以《南溪草堂》与《游南溪草堂》为题,張燮也是题作《访林咨伯南溪留酌即事》。他们无不是南溪草堂的亲历者,故其诗与诸家史志对南溪的记载必然完全一致。而史志所谓的“南溪”,上文已经考定,无疑是位于城南南山广化寺二三里处,而非远距郡城四五十里外的莒溪溪南村。再看林尧俞的另一首诗《莒溪》,居然亦是以溪的实名为题,可见以地名为题,是其诗的一种偏好。倘若其《南溪》二首是纪实所谓位于莒溪之草堂,为何不以“莒溪”为题呢?又,林尧俞诗中“名山”句,亦指点了南溪草堂的方位(凤凰山),另文论证。
其二,描述了南山南溪草堂的自然环境和景观。诸诗中的危峦曲涧、石门绝嶂、万壑秋涛、古松流水,寒流溅瀑、红泉浣花、环英晚菊、猿鹿莺鹤,溪上 ,新妆亭台等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南溪草堂的自然环境与景观。同史志所载的浣花坞、雪涧、小天门诸景观的记述亦完全吻合,绝非偶然。但必须指出,南山南溪草堂所具的这种自然景观,在南方山区并非特有,而是带有普遍性。因此先生得以移花接木,视之为所谓莒溪溪南村景观的忠实“录像”,成为其“莒溪说”的支柱之一,貌似振振有词,实则不足为据,不过是附会而已。
其三,记录了南溪草堂的营建情景。如“旧堰废塍(田埂)依作沼,松萝藤蔓葺为庐”,“灌濯新栽嫩柳条”,“旧插野松皆过屋,新开绝嶂已通耕”等句,与方应侁“选胜重开别洞天,凿破红泥成翠壁,疏回碧沼几清涟”,張燮“涧曲峦危一草堂,亭台无数抹新妆”等句,乃是史志所载林尧俞“辟治”大迂溪,“艺松种竹”等史料的形像图解。一九六三年版《莆田县志》特别指出:“他(林尧俞)作有《南溪》诗一首,其中有四句云:lsquo;旧堰废塍依作沼,松萝藤蔓葺为庐。 溪上间相傍,城市厐公迹渐疏。rsquo;概述出别墅轮廓。”作了正确的解读。
其四,记述了林尚书的隐居生活。如“自知丘壑生来相,好读神仙方外书”,“松花饷客过寒食,筇竹寻僧度野桥”,“昨日留僧诗未和”,“半点曾闻世事无”,“凭他兜子来还往,谁识尚书自在身?”“客到蹲林云作供,僧归扫石薜为裳。”“扶筇欲遍游仙路,岭背斜穿径许长”“地肺居深情自远”,“城市庞公迹渐稀”等等。林元霖的《南溪》四首,对其幽雅的闲居生活,记述尤为详尽生动,与史志“结留云阁、南溪草堂,拉名缁胜侣其间,染翰赋诗,以为乐事”的记载互为印证。
总之,林尧俞及后人的南溪草堂诗,以文学语言,形象而比较全面地记述了南溪草堂的有关情况,不失为颇具史料价值的佐证。对此,先生却视而不见,解而曲附,并放言:“查遍上百 首诗词,依然不见林尧俞诗篇留有南溪草堂的痕迹。”倘若不是寡闻,便是迷惑人们对南溪草堂真相求解烟幕。
(22) 〔清〕郑王臣的《莆风清籁集》,四库存目丛书,首都图书馆清光绪刊本影印本
(23)張燮《访林咨伯南溪留酌即事》诗:“涧曲峦危一草堂,亭台无数抹新妆。寒流溅瀑微闻籟,晚菊环英漫散香。客到蹲林云作供,僧归扫石薜为裳。扶筇欲遍游仙路,岭背斜穿径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