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牌坊商铺云集井亭街(五)
【发布日期:2015-12-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口肖亚生


井亭街与东大路(古义井街)交汇,东自井亭街,西与驿前街、龙门下(今胜利路)接壤之街道即今城南市场南之西东大路,在唐宋朝,因井亭街以东之义井街称为“东街”;而以西对东街则称为“西街”。北宋天圣中(1025~1032),行尾市亦名鱼行,一度移迁于此,因“西街”而命其市名:西市,至元祐六年(1091),鱼行复归于旧。此后,或市即成,今不可考,然这里仍称“西市”。其街亦俗称“西市街”。民国以后更名:东大路,今为东大路西段。明代这里设为福建布政司分司;嘉靖为“分守福宁道” 署。清代先后为总兵、副将衙署。以故,西市至今仍俗呼“大佬前”。
宋代,知军事赵彦励曾在西街建有“立义坊”,坊内置兴化军监税廨舍。元时改为兴化路“录事司”。弘治志:“录事司:在今西市。延祐戊午,录事赵敬叔建,进士傅定保记。”明改为“布政司分司”。弘治志:“布政司分司,在今县治西三百步,即宋监税廨舍,今呼西市。元初为录事司,国朝洪武六年为织染局,正统九年改为杂造局。成化二年,会岳正改为布政分司。按天下布政分司国初未有,正统五年始奉工部勘合而立。初立在于城南古延福寺地,岳守嫌其隘湫,乃改建于此,而以延福寺地为杂造局。复购旁近地以益。”分司中建正堂五间,穿堂一间,后堂三间。穿堂匾曰“退思”,后堂为寑休之所,左匾曰“阅祠”,右匾曰“属思”。又于其后列小屋五,中为洗心亭,题其楣曰“日新所”;左为沐室,题曰“弹冠”;右为浴室,题曰“振衣”。皆岳正自书。别为厕所,夹于室东西。正堂前为东西两廊各五间,前设仪门。外为大门,署曰“布政分司”。实际上布政分司是不时行部而已。布政司之左设“医学”,为医官督医制药以济穷民。因故,在这里建有“惠民”坊。
明嘉靖倭乱,布政分司即改为“分守福宁道”镇署,以节制福兴泉漳滨海军事。乾隆志:“嘉靖三十八年倭寇作。议者谓:福兴泉漳滨海之地,非专镇以大吏不可。始奏特设布政司左参政一员驻兴化城,以振饬兵防。称分守福宁道。”署中正堂五间,穿堂一间,燕堂三间,东西房二间,后有洗心亭及小屋。正堂前东、西两廊各五间,前仪门、大门,南障垣。四十三年(1564),分守涂泽民于燕堂之后撤亭屋及贸民地,拓建大楼一座,下廨厅东西房四间及诸庖湢咸具,又改穿堂及建大门外鼓房二所。万历二年(1574),分守宋豫卿建二坊表于衢路,东“旬宣四郡;西“纲纪一方”。二十八年(1600),分守俞士章于察院前“公馆”(明成化间建,为府僚候谒上司之所。北为“福宁道”。)地辟入接建大楼(其东为射圃,有演武亭,一厅事二进),而制益宏备。“盖是道与巡道所驻泉州二百里而近,势相骈联纲维弹压,固一方重镇矣”。
清康熙六年(1667),为防御郑成功军队,兴化设镇,以总兵官为之,“分守福宁道”即改为“兴化镇公署”,掌理滨海诸县军事。总兵吴英以辕门为大门甚浅狭,捐俸购民地为门前衢路,移障垣于外建东西辕门。二十六年(1687)(按,乾隆《莆田县志》作“二十六年”,民国《莆田县志》载为“三十七年”),改镇为协,以副将驻之,复改为“协镇公署”,民间俗称“协台里”。
清亡署废。民国3年(1914),官产处拍卖土地祠,又截去射圃南半段。民国9年(1920)撤去大门扩为操场,改建东西为驻军兵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林寿国海军陆战队旅部;后半部为县警备队队部。新中国成立后,改为莆田县广播站等单位用址。后来,这里改称“中山堂”。至20世纪80年代旧城改造时,拆建为中山商厦,今呼“荔城商厦”。

史籍记载,西街自宋代起就有家族居此。依宋《莆阳比事》记载:西市林,“侍郎光朝之族”。林光朝,字谦之,号艾轩。隆兴元年(1163)进士,工部侍郎。西市彭,“祭酒椿年、教授奎之族”。彭奎,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德庆府教授。
至明代有陈、吴氏第居住这里。见选举志:陈用,字时显,右厢西市人。永乐元年(1403)举乡试第一(解元),永乐九年(1411)登进士第,选翰林院庶吉士。升翰林院检讨,迁修撰。正统初,转侍讲凡掌院事二十余年,以庶母丧解官归,卒后无嗣,乡人祀之于义社。郡志载:“用为人质实醇厚,言动不苟。身后竟无一息以奉宗祀,一时士大夫莫不为之衋伤而叹天道之无知也。”门生江浦张瑄来为巡抚,刻诗摹石曰:“四十馀年翰墨场,皇明人物汉文章。惜无子姓承宗祀,徒有门生酹酒浆。”
吴希达,字汝达,西街人,希贤之堂弟。成化十年(1474)举人。历顺德、番禺二县学教谕,升常州府教授。
在宋时,西市之右立有坊曰:宜木坊,大观三年(1109)黄詹擢第,改名“昼锦”。绍熙二年(1191),知军事赵彦励重立,改名“立义”。其后这里亦置设“昼锦社”,为辖境居民里社。明朝西街立坊表有:
绣衣坊,成化八年(1472),知府潘琴为成化二年(1466)进士,监察御史林正立。
汇英坊,成化十年(1474),同知习襄等为甲午科黄乾亨(解元)、吴昭等35人中式举人立。
共臣坊,成化十三年(1477),知府陈表为丁酉科方宪、郑瑗等35人中式举人立。
论秀坊,为正德己卯(十四年,即1519年)举人郑弼等立。
井亭街,依弘治志载:街有巷一:汤堂巷(明代亦呼石门巷)。乾隆志载,巷二:汤堂巷、书香巷。考今十字街有巷二,曰:书香巷、姚生里。
书香巷 在上十字街西侧。分上书香巷、下书香巷。其名何故,今不可考。因巷通南市场,故俗称“市场巷”。巷内旧有原姓居于此。清光绪间,原其藻由福州迁莆,为药商。子孙遂居莆。后因建设“南市场”而迁居坊巷口彭祠。居住这里的还有林、何、黄氏等家族。20世纪50年代,靠十字街一侧征迁改建为“南市场”,80年代,重新扩建曰“城南市场”。
姚亭里 在下十字街南(南门内横街北)之东侧。东西走向,西起十字街东抵下务巷。旧巷中有大埕,边上有井又有亭即曰“观音亭”,而因姚氏族居于此,故以姚亭里取名。民国以后俗称“姚生里”。
按,弘治志卷九《里图考》,“右厢”条云:“井亭街即南门内直街。自南门内至鼓楼前为界。巷一:汤堂巷今呼石门巷。”明天顺六年(1462)入贡郑墀,即是石门人。乾隆志卷一《与地》,“右厢”条云:“井亭街,自迎仙门内至鼓楼前。卷二:汤堂巷、书香巷。”此两载皆有“汤堂巷”。今考旧巷只有“书香巷”、“姚生里”二巷。而“姚生里”一巷,明、清郡志均无记载。据此,笔者疑“姚生里” 或是“汤堂巷”。存疑。
古时,井亭街虽位郡署之前,是为政治、军事中心,然街道几为平屋,且路面窄小,而商铺云集,行人川流不息。这里又是科宦名臣牌坊荟萃的地方。迨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次旧城改造,古建旧屋随之被拆。而今,街道路面扩宽了,并铺设了石板,邻街建筑仍基本以店铺布局建设。这里店铺鳞次栉比,商家依地理位置特点,经营城乡居民中等消费的适用商品,生意兴隆胜过历史,其街仍然是兴化旧城的最繁华地方。(同题续完)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