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薛公池咏归亭
旧莆田体育场
五
清亡,民国元年(1912),撤消兴化府公署。民国2年(1913),兴化府东吏舍大火,文卷毁。3年,财政部拍卖官产,经邑人张琴等绅士呈请:府署古迹得以保存。而同知、经历及土神祠,以常平仓款承买为仓产。民国7年(1918),驻军撤大堂,10年,尽撤西六房、仪门、大门、土神祠,辟为操场。原兴化府署仅存义仓、常平仓及燕堂、后堂,其馀成为一片荒芜之地。之后,燕堂改为劝学所,后衙为修志局。次年,以劝学所改为国民党县教育局办公室和宿舍。民国15年(1926),改为中山公园。18年(1929),移中山公园于永丰塘,创建莆田县公共体育场(体育场设南北两大门,南大门通府前路,北大门通府后路)。建中山纪念台一座。民国21年(1932),以体育场北部之教育局局址建为惠儿院。23年(1934),福建建设厅以常平仓址建为莆田汽车站。自是旧址无一存矣。邑人林翰曰:旧兴化府署紫籐华馆前,有籐大可盈抱,相传为宋时物。戊午之乱,某军驻署内,籐以碍路被斫。今年过署,哀芳塵之沦逝,感兵焰之飞扬。因与壶社同人为诗记之。诗云:
公馆不合棲虎貔,繁条碍路花岂知。将军斫花如斫贼,威猛有过风家姨。郡斋古籐世仅见,绕室百丈青蛟螭。种花太守知何代,传自天水滋然疑。春来紫雪满庭院,五亩以内无丑枝。忆昔花阴醉芳醁,鏖诗有愿酬清时。花时未终鼙鼓动,马挝到门千健儿。古藤摇风似微叹,虽有长幡难护持。历数掌故剩此卉,视若荊杞从芟夷。军中近时尚儒雅,翦拜宜念甘棠诗。曷不留花帐前笑,亦使春色生旌旗。为薪不供百夫爨,莝蒭仅疗十马饥。威加草木未为武,寇盗满地司者谁。空庭有人抱蔓叹,一花之细胡能为。愿君惜取斫花手,廻舆斫贼清四陲。”
宋代,在莆田县署前有泮池曰:薛公池。初,莆田县治前有临水亭。咸平间(998~1003),薛奎为莆田知县时,增辟堂宇,洼地成池。莆人敬重他,呼薛公池,宣和间(1119~1125),知县吕之材即故址建思贤堂,又建亭池南,扁曰“鉴亭”。元至顺二年(1331),改创县学,其池为泮池。明洪武初,知县任益筑台池中,作亭台上,扁曰“咏归”。弘治初,郡守王弼购民地辟学前衢路,作石桥跨于池上;教谕程凤仪移亭于池东西,东曰“咏归”;西曰“乐周”。每岁大比,池中莲开并蒂,则为魁元之兆。《八闽通志》云:
薛公池,在莆田县学大成门之前。宋薛奎知县事时所凿。其后奎入参大政,邑人思之,因名。元至顺初,移建县学于此,遂以为泮池。池植莲,有双萼同干者出于其闹,则诸生必有登魁名者。林环、柯潜廷试第一人,皆有此瑞。
薛公池改创县学泮池之后,直至1913年废除科举制度,伴随县学近六百年,这期间亦同县学不断修建过(详见“县学”条)。新中国成立后,莆田县电力公司设于此。薛公池为旧莆田县学唯一仅存的标志物,也被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至上世纪末,因旧城改造而被彻底拆毁。
自元始在薛公池上创建为莆田县学。宋建置,莆田县学原附于府学前军学大成殿东偏。元至顺二年(1331),徙建府前路莆田县署前薛公池上。东为庙,西为学,讲堂之前为两斋,而以薛公池为泮池。明清仍旧制。洪武、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间,县学多次重修,改建、扩建,重塑神像,建筑设施和庙学礼制趋于完善。然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冦陷城,学祠俱毁,仅存庙学堂门。四十五年(1566),知府易道谈、知县徐执策,拨款重建。中为圣庙、两庑。前庙门、泮池。池东西二斋,各五间。又前,棂星门。庙之右为明伦堂,为后堂,东西房五间。堂之西为会馔所,前蔬园内斋舍十间。庙左原训导西衙,建启圣祠。祠之东,米廪三间。又东教谕衙及训导东衙南,为敬一亭。之后,隆庆、万历年间,又不断修建。迨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皆有重新修建。1913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民国8年(1919),邑绅募捐修大成殿。民国20年(1931),改土神祠训导处为夹漈祠。21年,改教谕署魁星楼为博物研究馆,撤卖东学门及照墙。民国24年(1935),张琴捐资修复大成殿庙门及棂星门、东学门。新中国成立后,莆田县电力公司设于此。这时,县学内仅存孔庙大成殿、魁星楼、棂星门和泮池曲桥等建筑物。然经“文革” 破四旧和上世纪旧城改造,这些文化遗迹皆被拆毁而荡然无存。
六
弘治志记载,郡邑之市初设于义井街行尾巷,名行尾市,亦名鱼行。北宋“天圣中(1025~1032),复为浮市于郡治(即指明兴化府公署)前”。据此,在宋时市场曾一度由行尾移设于莆田县公署之前。
弘治志亦载,在旧郡治之西建有叶丞相祠堂。“丞相名颙。宋乾道中,郡守张允蹈以本郡犹剩米之害言于朝,颙在政府,请悉蠲免,郡人德之,淳祐中,郡守林希逸为立祠。”淳熙十八年(1191),郡守张渊复建祠于郡治儒雅堂(即指宋兴化军公署小厅)之东庑,与陈俊卿并祀,匾曰“台两齐色之祠”。宋时在莆田县治东有奉祀莆田县首任县令陈迈之“兵马诚应社”,明移莆田县署至文峰宫前街“善俗坊”内,“兵马诚应社”随迁重建于县前即今县巷也。民国志称:在县学万仭宫墙内建有“御史林诚祠堂”。林诚,字贵实,号井庵。明景泰四年(1453)举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广东道监察御史。
府前路,是为公署之地,而隙间也居有宦臣百姓。诸如:宋李俊甫《莆阳比事》称:宋时有县前陈,为“知县士宏之后”;县前林,“惠守俛之后,与阙下林同出”。
在明代依方氏族谱载,“六桂方”仁岳派下黄石澄塘人方宜贤,明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高州府吴川知县。其子方一桂、方一兰,嘉靖二年(1523),兄弟同登进士第。一桂官至监察御史;一兰官至礼部郎中。其后兄弟由澄塘迁入城关府前街居住。明清时期,尤其是在民国以后,由于社会更迭,机构截革,廨地废入民间。以故,聚居这里的姓氏亦随之增加。郡志之“科目选举” 所载,登第者可见一斑。然登第者多以“右厢人”载志,难以判定居地之详,姑且作此记。
郡志载,明嘉靖间(1522~1566),“侍郎两广总制林富祠”;万历十七年(1589),“尚书谥襄靖郭应聘祠” 建于“龙门下”。其址今不可寻。
南门内横街是为宋莆田县署、明清兴化府公署通往街东府学文庙之官道。在这条街道上,宋代建有表坊:
宣化坊,《八闽通志》:在府治前之左,即旧县治。宋时建,初名“宣化”,后改名字民。雍熙间,知县蒋奎有惠政,民思之,因其谥,更名“简肃”,后又改“安民”。乾道二年 (1166)复今名“宣化”。国朝(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知府丁镛等重建。坊为郡治立。
明代,横街建坊有:
汇进坊,天顺六年(1462),御史滕昭为壬午科(即天顺六年)黄初等33人举人立。
三世登瀛坊,成化二年(1466),监察御史魏翰为员外郎林英及其子甲辰进士辉、孙甲申进士成立。
同升坊,成化二年(1466),知府岳正为乙酉(成化元年,即1465年)科吴仲珠等36人举人立。
丱魁坊,成化十一年(1485),知府潘琴等为甲午科(成化十年,即1474年)第二人吴昭立。(按,民国志:在驿前街。)
两朝侍御坊,成化廿三年(1487),知府丁镛等为归田监察御史林诚立。(按,民国志:在驿前街。)
儒林坊,在县学路口。弘治三年(1490),知府王弼等立。
承流坊,弘治五年(1492),知府王弼等为郡治立。
凤冈坊,在府前。弘治五年(1492),知府王弼等为丙午(成化二十二年,即1486年)科崔仪等29人举人立。
豸史坊,弘治七年(1494),御史贾宗锡等为监察御史周进隆立。(按,民国志:在驿前街。)
按,以上建坊时间依年间为序。 (同题续完)(肖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