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湖,一名玉湖,俗称水塘,又叫阔口。阔口街北自莲塘洋头起,南至熙宁桥头止,通名阔口街。其街之半有桥亭。桥亭以北属东厢,以南属胡公里。市一:白湖市旧时客商兴贩米谷,舳舻相望,今废,只有铜铁竹篾家伙等铺存焉。巷一:后浦边巷宋二相陈俊卿及陈文龙家在焉。其地皆平田,前临街,左临浦水,前左筑土为冈阜,形如曲尺,引水自坤申方入,历未午至巳,转折至寅,作斗门泄水入浦以去。宋朱文公(朱熹)尝过之,曰:“坎山午水,天下罕有。”今形胜犹存,而其子孙衰替,可叹。坊二:状元坊在阔口街。宋成淳间,为进士第一人陈文龙立。后圯。宣德八年,五世孙户部照磨陈颉重立。亚魁坊在阔口街。宋绍兴八年,为黄公度榜第二人陈俊卿立。今废。白湖南陈家仰止堂,面对壶山,故名。为陈俊卿所有,淳熙十年十月十一月朱熹过莆田拜见陈俊卿,陈氏子孙陈塞、陈守、陈定、陈宓及陈厦、陈址等都执弟子礼向朱熹学,朱熹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孟子集解》赠予。
白湖建有白湖妈祖庙,白湖庙是以胜于圣墩祖庙的优越条件而建立起来的,《天妃显圣录·托梦建庙》云:绍兴二十七年,莆城东五里许有水市,诸舶所集,曰“白湖”。岁之秋,神来相宅于兹。章氏、邵氏二族人共梦神指立庙之地,丞相俊卿陈公闻之,验其地果吉,因以奉神。立庙之地白湖,在城东五里,“海白上黄竿人三江口历宁海至此”,距政治中心郡城不远。这里又为诸舶所集之水市,是“介延寿、木兰二水间,南北商舟会焉”的商港。当年白湖建庙所制造议论的依据是“神来相宅于兹”。白湖庙从一开始就以神的显著灵迹感召广大善信。绍兴二十八年(1158)白湖庙告竣,时瘟疫流行,神指示甘泉,饮者立痊,于是“请者络绎”;又庙成之第三年,“流寇刘巨兴等啸聚,直抵江口,居民虔祷于庙hellip;hellip;神灵现出空中,贼惧而退。既而复犯海口,神又示灵威,贼遂为官军所获”。疾病的威胁和“寇贼”的祸害,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由于神灵的庇佑得以平安无事,这在当时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无疑促使广大的善信祈愿者趋向白湖庙。白湖庙亦成为官方祈祷的场所和朝廷褒封的对象。白湖建庙以后,官方的许多重要祈祷活动多是在这里进行的。如淳熙十一年(1184)“民苗,葛侯郛祷之”;淳熙十四年(1187)“旱,朱侯端学祷之”;绍熙元年(1190)“旱,赵侯彦励祷之;开禧二年(1206)“金寇淮甸,郡遣戍兵,载神香火以行”,因此,立庙以来,以“圣泉救疫”而诏封“崇福夫人”,以捕获“流寇”而加封“灵惠、昭应”,又以“郡国部使者,陆续奏闻”,朝廷亦相继封赐有嘉。直至元至正十七年(1357),官府为行香之便,才迁白湖庙妈祖神像入郡城文峰宫奉祀。
莆仙地区所处的自然环境、生计模式以及独特的方言,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内涵继承了中原汉文化的精髓而又有所变异,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域性文化。中山大学的陈春声教授指出莆仙平原,所保留的传流民间社会的遗俗,极为丰富复杂,堪称为大陆罕见的人类学和社会史田野调查的lsquo;宝地”。莆田历代儒风最盛,世俗以读书为故业,自北宋中叶起,莆田的官学便十分鼎盛,民间书院、书堂、书社、义塾、私塾等更是遍布山区、沿海,玉湖陈氏家族亦是如此。俊卿公一生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大力兴办书堂私塾,与艾轩先生(林光朝)、朱熹等相交甚好,时常邀请二位来莆讲学,四乡从学者每年达几百人。俊卿公之子守、定、宓,次孙址等都是朱子的入室弟子,后来均学业有成,官居显职。正如《家乘》中所言“传夫道,则师汝复斋先生;博于史,则师汝钝斋聘君”,复斋先生即是理学名臣陈宓,钝斋聘君即是史学大家陈均,后来陈宓把朱熹授课的馆堂命名为“仰止堂”。莆人张琴十分赞赏陈宓的《仰止堂规约》及《仰止堂相约》,这些约法充分体现了玉湖陈氏的家风祖训,《家乘》亦全文收录,足见现今玉湖族人对祖先遗训的重视和宣扬,亦是家族文化建设的举措之一。这些地方史料及国史上确有记载的名人轶事,对玉湖族人而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一种能被正统文化所认同的家族的历史,因而也集中地表现了玉湖族人对家族本质及其价值的认识。
玉湖陈氏祖祠旧称“陈丞相里第”,陈府又称“二相祠”。是所有玉湖陈氏族人共同拥有的祠堂,是玉湖陈氏家族组织的一个最重要的实体存在,同时,祠堂显然比族谱具有更直接的象征意义,因而更具家族整合的效用。
宋代莆田玉湖陈氏有“九代八太师”之誉:第一代太师始祖赠太师沂国公陈仁(系本房始祖);第二代太师一世赠太师蜀国公陈贵字美和;第三代太师三世赠太师冀国公陈诜字德言;第四代太师四世左丞相太师魏国公陈俊卿字应求;第五代太师五世赠太师永国公陈钦绍字大用;第六代太师六世赠太师安国公陈兖字伯鲁;第七代太师七世赠太师荣国公陈楶;第八代太师八世状元太师参知政事忠肃公陈文龙字刚中。以上始祖加八世共九代、除二世没当官外,其余都是太师。宋代莆田玉湖陈氏名人主要有陈仁、陈俊卿、陈寔、陈守、陈定、陈址、陈宓、陈宇、陈重、陈宿、陈均、陈增、陈圭、陈瓒、陈文龙、陈用虎、陈麟之等。
陈仁(1015-1064)字以育。其祖从浙江钱塘而来 ,徙居白湖北岸白沙后埔边(今荔城区镇海街道阔口村)。陈道行(字凌)子。为莆田陈氏玉湖派系开基始祖。大中祥符八年(1015)九月廿四日生。平生好施,周急怜困,远近颂德。因曾孙陈俊卿贵,御赐为“沂国公”,为玉湖陈氏“九代八太师”的第一代太师 。玉湖陈氏其后有陈俊卿、陈文龙相继为相,世称“二相府”,亦有“一门两丞相,九代八太师”之美誉。玉湖陈氏祖祠位于今荔城区阔口村,祠内存有“陈丞相里第”“状元里”石刻、“世笃忠贞”大匾、“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文章魁天下、节义愧当时”、“一门两丞相,九代八太师”石柱楹联。卒于宋治平元年(1064)八月初四日,墓在莆田广化寺前山松柏林(一名“罗汉峰”),为玉湖陈姓第一代墓,墓坐西向东,占地300平方米,墓葬和宋建神道碑保存完整,墓碑竖刻楷书“宋沂国陈公徐国夫人之墓”,墓右的神道碑碑制,分两行竖刻楷书“有宋太师沂国陈公神道”。是研究地方史、氏族史的实物资料,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俊卿(1113-1186)字应求,号六梅(一作“陆梅”)。莆田县白湖(今莆田市城厢区阔口村)人。祖父陈仁,父陈诜。幼庄重,不苟言笑。父亡,执丧如成人。据行状记载:“公生二十有六而仕,仕三十而相,相至二年而去,去十三年而老,老三年而毙,毙之年七十有四。”谥正献。有文集三十卷,奏议表札四十卷。子五:长子陈实,次子陈守,三子陈定 ,四子陈宓,五子陈宿。女四:长女嫁进士黄洧;次女嫁故著作佐郎郑鉴;三女嫁太常少卿罗点;四女嫁奉议郎通判漳州事梁亿幼。男孙四人:垢(承务郎);址、坦(承奉郎);塾(未官)。宋绍兴八年(1138)黄公度榜榜眼及第,有名对曰“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授泉州观察推官,服勤职业,严以律已,同僚宴集,恒谢不往。秩满,秦桧当国,察其不附己,改南外睦宗教授,通判南剑州。未上秦桧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为时为普安郡王的孝宗讲经授课,深得郡王器重。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俊卿直言敢谏,史称他“斥奸党,明公道”、“洎知中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首言:“人主以兼听为美,必本至公;人臣以不欺为忠,必达大体。御下之道,恩威并施,抑骄将,作士气,则纪纲正而号令行矣。”弹劾依附秦桧、冤陷无辜的韩仲通、骄姿拒命的刘宝总以及独裁专政的汤思退,三人皆被罢免。并向高宗上疏应重用中兴名臣张浚。高宗称其“仁者之勇”,擢为兵部侍郎。时金主完颜亮进兵淮水,企图占据淮东等地。俊卿受命整顿浙西水军,在胶西(今山东胶县一带)打了胜仗。完颜亮死后,俊卿督理淮东军务,构筑城堡,屯兵垦田,安顿百姓,卓著政绩。金完颜雍新立,要求重修旧好,朝臣多附和议。俊卿独认为,“宜先正名”,“名正则国威可强,岁币可省”。因为秦桧与金媾和时曾奉表称臣,年贡大量岁币,如今要修旧好,就应正名以矫。又,俊卿还强调选将、练兵、屯田、减租的政策,以振国威,增强国力。隆兴元年(1163),孝宗立,俊卿奏《为国之要》献言:“为国之要有三:用人、赏功、罚罪,所以行之者至公而己,愿留圣意。”迁中书舍人。孝宗志在兴复,命俊卿为江淮宣抚判官,兼权建康府事。是年冬,回京条陈十事:“定规模、振纪纲、励风俗、明赏罚、重名器、遵祖宗之法、杜邪枉之门、裁任子之恩、限改官之数、蠲无名之赋。”深得孝宗嘉许。迁礼部侍郎参赞军事,时张浚拟大举北伐,俊卿以为时机未至,不可妄动。后浚果兵败于符离。张浚上书自劾,俊卿亦累疏请罪,以宝文阁侍制知泉州,改提举太平国宫。乾道元年(1165),应诏返京,对孝宗极论朝中朋党之弊,除吏部侍郎兼侍读,同修国史。不久,出知建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