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方言 点滴辨惑(十)
【发布日期:2016-05-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十三、白色的“乌面糕”
记得幼年吃过一种很好吃的糕点,莆仙方言称“乌面糕”。当时我很疑惑:那白白的糕怎么叫“乌面糕”。后来,多年后我才知道,原来“乌面”是“藕麺”的讹变。“藕”当时国语念ǒu与“乌”的莆仙方言很接近。那种糕是用藕粉做,“藕粉”,国语称“藕麺(面)”,如此就顺理成章地称“乌面糕”。
“藕”是荷的肥大根茎,很有营养价值和药效,可直接食用和制成藕粉再做成各种食品。做“藕面(片)糕”是用白色藕粉加糯米粉和糖,蒸制成像莆仙地方风味糕点—“宝糕”那样,每小片只有一毫米那么薄,撕开有弹性能弯曲,吃起来又甜又香又筋道,小孩儿特喜欢吃。后来也许是因为那么好吃好看的东西挨上一个丑名“乌面”,就改名为“雪片糕”,雪是白白的,吃起来又凉爽,喜讯如“雪片”飞来的名字,很快就流行了。
上文提到的莆仙地方风味糕点—“宝糕”,原名也不叫“宝糕”,而是“薄荷糕”。因为制作时添加薄荷冰,吃起来即爽口又有异香。“薄荷”两字快读起来就成了“宝”或“爬”(白读),所以大家习惯叫做“宝糕”。其实制作时不一定都加“薄荷”,因为“宝”字含有吉祥之意,为群众所喜闻乐道,就一直沿用至今。


十四、“乖”与“翕”、“胁”
看一个小孩子很文静、很听话,用普通话赞赏这个小孩子,是说:“这个孩儿很乖。”可是“乖”字在古汉语中,大多数义项是谓“违忤”、“抵触”、“不和谐”,与普通话“这个孩儿很乖”相反。例如:《左传·昭三十年》:“楚执政,众而乖”。王充《论衡·薄葬》:“各有所恃,故乖不合”。东方朔《七諌·怨世》:“吾独乖刺而无当兮hellip;”注:“言志意不和,各相违背”。到宋之后,才出现“乖巧”为“机灵”之意。如宋朝邵雍《安乐窝中好打乖吟》,《西游记》十五回:“行者的眼乖”、《儒林外史》十五回:“匡超人为人乖巧,在船上不拿强拿、不动强动,一口一声叫lsquo;老爹rsquo;”。但这机灵的“乖”也与普通话“孩儿乖”不完全一致。
而莆仙方言“赏贺”小孩子文静听话是说“这个lsquo;呆囝rsquo;大(lsquo;kie入声rsquo;)lsquo;翕rsquo;(或大lsquo;胁rsquo;)”。莆仙方言“呆囝”即“孩儿”一般人都知道,而kie入声为“翕”或“胁”字很陌生,需要一番解释。
“翕”(许及切,入声)“胁”(虚业切,入声),与kie入声,音接近,调相同。“翕”在《诗经小雅·棠棣》中“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谓兄弟之间敛息合聚,非常快乐。《荀子议兵》:“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代”为更替)“翕”(收敛)与“张”(扩扬)对举,即雌伏雄张之意。“胁”字中也有一义为“收敛”通“翕”,为此笔者认为莆仙方言称孩儿文静、听话为“呆囝翕(或lsquo;胁rsquo;)”是古汉语的遗留。 (王琛)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