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仁巷
宋《莆阳比事》记载:至宋时聚居在义井街的家族亦有:
义井黄,“状元定之族,自三山移居。”按,永乐十年(1412)进士黄常祖,字邦经,号澹轩。郡志载黄是义井街人,未知是否同出?常祖父震,号梅东,精易学,为莆士师。常祖登第后授刑部主事,转刑部员外郎。升山西布政司左参议。正统十年(1445)正月以老疾乞致仕,归。景泰元年(1450),知府张澜在望仙门内街为黄常祖等九人莆田致仕官员立“耆英坊”。常祖孙开颜,字公悦,弘治二年(1489)举人,四川重庆府合州学正。
义井欧阳,“四门詹后,刚定盻族,与义门欧阳同出”。欧阳詹,字行周。晋江潘湖人。唐贞元八年(792)登贾棱榜进士第二,韩愈居三,李观、李绎、崔群、王涯、冯宿、廋承宣诸名士联第同榜,皆天下英俊,故时人誉称为“龙虎榜”。贞元十四年(798)授国子监四门助教。詹工诗善文,著有《欧阳行周集》十卷。詹为郡九牧林披之婿,即妻林萍为蕴之妹。生槚、荫、秬三子。詹卒后归葬于莆,入祀莆田乡贤祠。欧阳盻(按,《莆田比事》作“盻”,《八闽通志》作“盼”),政和二年(1112)进士,朝散郎,详定司敕令所删定官。盻父伸,熙宁六年(1073)诸科及第,官古田令。宋时,因欧阳詹子孙居于此,故在义井街立有“崇教坊”。欧阳氏在莆,有后人改复姓为单姓“欧”氏。
义井吴,“今(宋)连江丞焕之后”。吴焕,父颋,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循州教授。焕,庆元二年(1196)特奏名,连江县丞。
义井宋,“唐员外骈之后,与后埭宋同出”。(详见双池宋氏条)
据郡志《选举》所载,明代义井街亦居有蔡姓人。宣德十年(1435)举人蔡亮,字孟孚,由教谕升庆远府教授,即是这里人。
东大路即义井街为兴化古城东西通衢,为彰表名宦忠臣,在街巷要道多建置有牌坊以彰显事迹,之前已作表述。而在义井里大街亦建有表彰本邑中举登第之科第牌坊,诸如:
解元坊,正统六年(1441),知府余灵为乡试第一人方玼立。
都宪坊,成化八年(1472),知府潘琴等为右副都御史翁世资立。
郡凤坊,成化二十二年(1486),御史刘信为丙戌进士黄仲昭、陈岳、林敷、林孟和、朱文环、余祈繁、柯墩、林正、黄琏、邱山、余康、陈鼐立。
郡志载,明景泰三年(1452),宋通议大夫陈大卞的十九世孙,户部员外郎中在左厢义井建有通议大夫陈大卞祠堂。陈大卞,字仲循,自号南塘居士,治平四年(1064)进士,累官至威武军佥判。
义井街之北侧,自东至西有巷曰:居仁巷、亚美巷、仓边巷、仓后巷、留桥巷、西墙巷、凤山巷。
居仁巷 在义井街东端,南北向。南接“东门内街”,北过仓后巷抵湖岸巷。居仁巷之名初见于民国《莆田县志》,时称:居仁街,属城东镇义海铺。新中国成立后,巷名仍沿旧名;“文革”期间,曾一度被更名为:反帝路。1980年复旧名“居仁巷”,沿用至今。
至于民国以前,郡志无见以居仁巷命名。上世纪50年代城厢镇“公产登记册”之凤山街“会望宫”条,称宫在“居仁巷,东至翁祠,西路,南翁祠,北邹宅”。如此说,翁祠在居仁巷,与会望宫相邻。而乾隆志、民国志之《建置》皆载称:“翁六桂祠堂,在东门街。”据此,居仁巷在民国以前,邑人或统称为“东门街”。清朝,曾在这里建置守备“东门营”。乾隆志《里图考》中,义井街亦有巷曰:东门营,或为居仁巷之前名。
居仁巷,邑人亦称“居仁里”。南巷口东侧创建有义海社。循北行,这里世居宋史学家郑樵后裔郑氏家族,俗称“下郑”。建有郑氏祠堂,新中国成立后,莆田竹器一厂、草织社曾设于此。上世纪末旧城改造时,文献路向东穿过祠堂而被拆除。从此,居仁巷也被析为南、北两巷了。南段被拆建为商住房,北段基本保持旧巷原貌。 (肖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