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图3
濑溪古桥(图1),古时为莆阳渡,位于今城厢区华亭镇濑溪村。未建桥前,莆田西部南北为木兰溪所隔,交通不便,人们来往两岸仅靠小舢舨摆渡。宋绍兴十三年(1143),建浮桥通行。
南宋乾道三年(1162),兴化知府钟离松曾在旧桥下游百步三峡循旧基建桥不成(今顶垞一带)。宋淳熙十年,丞相陈俊卿倡建濑溪桥,于今址造石桥,长15.4丈,高3.9丈,计13墩,从此,南下泉漳北上福州临安的官府驿道成为陆上通途,周边百姓免受摆渡风涛之苦。桥成,百姓在桥北建祠奉祀。
清康熙三年(1664),濑溪桥塌,县令沈延标重新修建,易以木结构。康熙五十五年(1716),乡贤蔡震仲捐金二百两,并招募泉州绅士施韬重修。雍正十年(1732),此桥又被洪水冲垮,由仙游绅士徐万安重修,后改为单车道桥。
到了民国23年(1934),十九路军驻守濑溪村时,因遭国民党中央军滥炸,桥梁满目疮痍。民国27年(1938),为阻止日军南侵,此桥与福厦公路同被毁坏,不能通车,抗战胜利后始得重修,并经多次改道拓宽,改为双车道木板桥。
解放后,改为水泥桥。1986年,旧桥上游不远处新建一座现代化濑溪大桥,1988年竣工。现旧桥仍是附近村落农贸集市交往必经通道。
综上,迄今八百多年的濑溪古桥历经岁月沧桑,几经迁徙、毁坏、改造,尚存今貌。说罢沧桑道文化遗存。
文物遗存。丞相陈俊卿造石桥时原有13墩船形桥墩现存3墩,位于一列桥墩中段,造桥时六、七十公分的石条块现尚存一部分。均系宋代构件。另桥头有打捞上来的桥头将军石像半尊(图2),自头部起半截身长约98cm,身径长约65cm,身径宽约30cm,惜鼻部毁掉。桥下泥泞难行,笔者一行找到埋在沙土里半身无头部的桥头将军石像(图3),测得身长约115cm,露出地面径宽约23cm。基垫长约65cm,露出地面宽约23cm。各半截石像不知是否同一尊石像。疑为宋代石像。
地名遗存。濑溪村因濑溪桥而得名。参考“莆田的才子”王琛写的《木兰溪和木兰溪船》一文,“濑”的字义为“从沙石上疾速流过的水”。“木兰陂建造前,今天木兰溪的水流河道是分段取名的。”“从仙游境内诸多支流汇集入lsquo;龙喉rsquo;,下lsquo;俞潭rsquo;(今写油潭)之下的主干道,古代史籍上称之为lsquo;濑溪rsquo;。”到了木兰陂建造之后,“陂的知名度远远超过溪的知名度,溪就淡化了lsquo;濑rsquo;的乳名”,于是不再分段取名了,总称为木兰溪。而濑溪村的地名,就因为宋时在那里建了濑溪桥,这个地方就被人们称为“濑溪村”。
传说遗存。相传有一回濑溪桥修好之后,没几年又被洪水冲垮了,这回请仙游的一个财主出钱来铺桥,这财主将桥铺好了,但是桥面的大石头不是平的,而是将平的朝下,粗糙凹凸不平的底部反过来朝上,并说:“我能出钱铺桥,你能将平的桥面反过来吗?”意即你们莆田人老说有钱,现在由我仙游人出钱给莆田人铺桥,看你莆田人能将底下平的桥面翻过来吗?虽是传说,但史上确有仙游人重修濑溪桥,做了一件修桥铺路的公益事。 (刘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