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千年玉湖陈 祖德永流芳
【发布日期:2017-01-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刘爱红

白湖肇基千年流芳

据清乾隆年间续修的《玉湖陈氏家乘》族谱记载,玉湖陈始祖沂国公陈仁公于宋庆历元年(1041)卜居兴化军白湖(雅称玉湖)后埔边,开启了玉湖陈氏的鸿基。
当时的白湖西岸古称之为“埔边”的地段,在宋初是一块经长年泥沙冲积而成的高地。其南北长约1千米,宽500米有余。埔边同时又是莆城的出海港口。沂国公率家族成员日夜取土筑阜,兴修沟渠,以防洪水侵蚀。他巧妙利用水势,将溪水自坤申方向引入,历未午向至已,转折至寅,再建陡门泄水入浦。海水上潮则从浦口接至莲塘,故曰“溪海汇源”,由此奠定开发范围,清除芦苇、蒲草,开辟为田园。据清、民国考察,陈氏家族当时开发面积达到3.3万平方米,主要种植甘蔗、水稻等农作物,其中甘蔗为南宋时期的主要种植物,故该地自古即有“甘蔗园”之称。
沂国公仁公以“忠义孝慈、诗礼经书”为世业,平生乐善好施,济急怜困,远近颂德。三代忠义孝廉、慈善敦厚、论教载德、余庆流衍,财丁骏发,俊彦辈出。传至第四代俊卿公,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登黄公度榜进士第二人(榜眼)。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权兵部侍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参赞军事。孝宗乾道四年(1168)十月,制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院使。次年正月,为左相。皇帝隆恩,褒赠前三世为“太师”、“国公”。至第八代文龙公,宋咸淳四年(1268),廷对第一(状元及第),官监察御史、侍御史、累官签书枢密院参知政事、闽广宣抚大使。又褒赠前三世为“太师”、“国公”,自此玉湖陈氏便有“一门两丞相,九代八太师”之美誉。成为莆阳的名门望族。至宋末,白湖相府内建筑“鳞次栉比”,相传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西至汇源亭,东至六角井,包括玉湖居住的玉湖陈氏子孙及各姓居民形成庞大的村庄,号称“百井千烟”。
宋末元兵入侵,国家危难之际,玉湖陈氏以陈文龙、陈瓒为代表,不惜一身死,不惜一族亡,在保卫兴化府城中,前赴后继,满门忠烈。此次浩劫距沂国公开基整整236年。
有元一代,玉湖陈氏世笃忠贞,拒与元合作,但后裔仍恪守“要从陋卷勤甘苦,始得成名满沟渠”的祖训,视读书为世业,勤耕不辍。自明代起,在诗书继世家风的熏陶下,代代科甲鼎盛,可谓是书香门第。
延至近代,先祖忠义遗风仍昭昭日月,在近代抗日战争中,玉湖陈氏裔孙文杞、名扬、祖勋成为国家命名的抗日英雄,炳靖以“飞虎队”老兵的身份参加70周年阅兵。
迄今,“玉湖陈”这个辉煌家族,走过了叱咤风云、跌宕起伏的千年历程,以一个积德行善之家、诗礼传家之族、世笃忠贞之门千年流芳,并将绵延永世。

二相二忠玉湖之光

正因为有了陈仁公立下的“忠义孝慈、诗礼经书”的家训,才有了“二相二忠”(二相:陈俊卿、陈文龙;二忠:陈文龙、陈瓒)不朽的楷模,使得“玉湖陈”祖德千年流芳,使得“玉湖陈”世泽徽光光耀华夏。
抗金名相陈俊卿,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廷对著称于世,以“清忠亮直”德行立身朝廷。其廷对千百年来激励无数寒门子弟向学成材,报效家国。在抗金入侵时,名将张浚力主抵抗,国人以“都督”敬称张浚,而以“小都督”敬称俊卿公,可见南宋初人民对他寄望之厚和敬爱之深。而俊卿为相时不负所托,尽心国事,正直敢谏,被称为南渡第一名相。
抗元名相陈文龙,一代民族英雄,身怀“满腹节义文章”,于宋室将倾之际,誓死抗元,“殚家财,募万兵”,镇守兴化府城。陈渊、林华叛变,“潜附于元军,为之向导,诡文龙援兵至,开关纳之。”文龙被元兵械系送杭州,面对劝降,文龙威武不屈,大义凛然,去兴化即不食,至杭,谒岳飞庙,恸几绝,至晚殁于庙中,最后以身殉国,时年46岁。后讣闻行朝,诏谥:忠肃,庙号:昭忠。其忠烈事迹与文天祥隆名并峙,万古流芳。
文龙从叔陈瓒,在家国危难关头誓不负侄,以通判职守兴化,率义士坚守兴化孤城,与元兵展开殊死决战,被捕后坚贞不屈,被元军车裂于五门,壮烈殉国。其忠烈事迹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张世杰闻其事,奏请少帝赠其兵部侍郎,谥:忠武。为泄愤,凶残之元兵在城外玉湖、城内屠城达六个小时之久,血流有声。

家风家训世泽绵延

“忠义孝慈,诗礼经书”奠定了玉湖陈氏千年的基业,“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赋予了玉湖子孙不懈攀援的动力,“清忠亮直”“节义文章”提供了玉湖后裔立身处世不朽的楷模。玉湖陈氏的家风族范,缔造了家族的昌盛辉煌。玉湖陈子孙至今以《颍川祖训》及《玉湖陈氏家训》为家规族范。
俊卿公撰《玉湖陈氏家训》,承仁公“忠义孝慈,诗礼经书”家训,以警醒后人,启迪后人,使得家风家训世泽绵延。特录之:
玉湖陈氏家训
事亲必孝,待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学文必功,习武必勤;治国必忠,治家必严;居功毋骄,见恩必谢;士农工商,择术必正;毋听妇言而伤和气,毋作非法而犯典刑;
毋以众而暴寡,毋以富而欺贫。
毋以赌博而荡产业,毋以谣辟而堕家声;
制行唯严以律已,处世当宽以绳人。 (据《玉湖世泽》)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