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郑育俊
【市政协“加快莆田市临港物流业发展”专题协商】报道之二
莆田:加快临港物流业发展
涵江鸿达物流
建设中的涵江普洛斯物流园
资源散乱,平台缺失。目前我市物流要素各自独立发展,物流资源分布散乱,信息系统自成体系,被动顺应市场,而非主动引领市场,普遍存在自由“冠名”、自立门户、各自为阵、有名无实的现象,企业规模较小,缺乏集展示交易、产品加工、仓储冷冻、 配送运输、 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现代型物流龙头企业,第三方物流及中转基地未成气候,难以引领和提升全市现代物流水平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影响力,使物流市场主体长期处于分散、割裂、单一、低效的状态。虽然现有物流中心设立了网站,但由于临港物流业没有涉及生产、交易等领域公共信息平台,在物流信息的应用和资源整合方面,没有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的操作模式,远未形成一个布局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大部分物流企业仍采用电话、传真等传统方式进行业务信息联系,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物流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整合。临港工业不发达,缺乏大规模企业,无法形成企业集群,难以形成港工联动,无法发挥利用及依托港口发展产业的优势。
服务单一,成本偏高。港口企业之间协调难度较大,影响了港口的使用和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市临港物流业的发展。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单一,大多数物流企业仍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配送,尚未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运输、仓储、加工、包装等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产业链,物流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存在一定困难,远未达到现代物流的标准和要求,物流企业经营模式有待改进,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高层次的物流服务尚未展开。口岸服务尚不配套和完善,需要涉及海关、海事、国检、边防等多个部门,作业流程复杂,手续繁多,耗时长,成本高。
●对策
我市作为港口城市,经济发展优势在港口,潜力在港口,希望在港口。随着我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336工程”,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或开工建设。对临港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快港口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不断完善集疏运体系和信息支撑体系,规划建设一批港口物流园区,培育现代港口物流企业,着力培育港口物流相关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临港产业做大做强。以向莆铁路和福厦铁路两条铁路和港口铁路支线为纽带,发挥深水港口优势,实施集装箱物流和大宗散货物流“双轮驱动”战略,努力把莆田港打造成为重要的能源物资储运中转基地、对外贸易物流基地和临港产业物流支撑基地。
为此,市政协在深入调研、认真研讨后提出建议意见。一要建立临港物流业发展的引领机制。(1)建立健全港口物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议由市政府一位领导牵头,定期组织市发改委、财政局、港口局、经信委、商务局、规划局、水利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现场办公,及时研究解决推进临港物流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2)积极发挥物流行业协会作用。邀请省外莆籍物流专家学者、企业家返乡考察指导、授课讲座等,更新经营者观念,推进物流业转型升级。召开全市临港物流业发展专题务虚会。(3)要着眼我市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高标准制定和实施加快临港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形成物流业、临港产业、园区建设等“多规合一”的整体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专业特色的大型物流园区(中心),如粮食物流园区、钢材物流园区、木材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石化能源物流园区等,加快我市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标准的制定、宣传和推广,规范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建设和管理,打造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专业化物流园区和中心,增强物流集聚效应。(4)制定物流专业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加快“引智”步伐,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对引进的物流中高级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给予享受市人才引进政策规定的相关待遇,通过长短结合、校企合作等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开展物流专业培训和职业认证,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物流业务的专业人才,为我市临港物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要积极引进临港物流业发展的主体企业。(1)积极引进国际第三方物流企业,带动我市物流企业成长。采取超常规办法,积极引进物流中介机构,加大对船舶公司、货代、理货、金融、保险等中介机构的引进力度,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延伸临港物流产业链,实现我市现代临港物流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2)积极招引湖南、湖北、重庆、四川、江西等大型物流企业进驻我市物流园区,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合作,吸引知名物流企业、物流设施投资商和运营商落户。继续与抚州、宜春、南昌、鹰潭和新余深入对接,加强在煤炭、铁矿石、木材、铜粉等方面的合作,争取更多货物经向莆铁路和莆田港口运输,促进物流业大网络、大产业、大服务发展,鼓励港口企业在抚州等向莆铁路沿线城市率先建设“陆地港”,建成秀屿作业区江西海西液体化工品进出口基地“飞地港”。(3)充分发挥物流中心作为货物集散中心和多式联运运输链节点作用和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优势,拓展服务功能,建设区域性贸易市场。积极培育大型龙头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物流业。鼓励临港企业对物流业务进行剥离,组建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三要优化临港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我市临港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导向应立足于加快发展,大力营造良好的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定有利于我市临港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1)财政政策。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并给予财政补助、贴息等扶持临港物流基础设施,构筑金融平台,打造物流金融,开设物流银行,加大对符合条件的物流项目给予融资支持。安排现代物流发展引导资金和港口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临港物流龙头企业、重点项目、新型业态等各个层面的扶持,培育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加大临港物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规范经营,主动回归本土纳税,把招商引资成绩转化为财税收益。对年上缴营业税达到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要进一步加大资金奖励和补助力度。税务、财政部门要用好用活财税政策,在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尽量促使非法人机构变为独立法人机构,以不断扩大地方财源。(2)土地政策。要优先保障物流业规划用地,多形式出台土地政策,积极上报物流园区建设项目用地指标。要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对临港物流项目的土地划拨、土地价格给予最大优惠。(3)监管政策。进一步优化公安、交通等行政执法部门执法行为,开辟物流企业车辆“绿色通道”,坚持以源头管理和疏导教育为主,着力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等问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