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加快我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报道之四
莆田: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建设
●委员声音
刘汉清: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针对当前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市政协常委刘汉清提出,要完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与就业准入制席,强化职业教育在学生生涯发展中的关键角色。
刘汉清认为,目前,职业资格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一种是证出多门,认证管理混乱、认证标准不统一、资格标准滞后新职业技术发展等问题,就业准入制度还局限在部分技术工种的范围内且执行不严格,降低了企业和公众对职业资格证书的信任度和认可度。相反,还有一种是证出无门,有一些认证明确限制中专学历的学生报名。比如,国家规定凡是从事教师岗位的必须持证上岗,但是中等职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没有资格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我市每年都有大批的学前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既然开设了这个专业,政府就应当有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女孩子正式持证上岗的问题,否则,除了个别人能考上高职外,大多数毕业生要么无证上岗,要么流浪街头。
因此,基于我市目前的劳动力素质及其使用的情况,要改变以上的情况,刘汉清建议:一方面,要制定相关的政策,让中等职业毕业的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学生有同等的机会参加资格考试,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同时,另一方面,必须执行严格的法律意义上就业准入制度,规定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一定的职业教育或培训,取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就业上岗的劳动就业制度。以职业资格证书对劳动力要素的产权和质量进行清晰界定和权威认证有助于增强知识技能拥有者的价值感,同时减轻或消除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规定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一定的职业教育或培训,取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就业上岗的劳动就业制度,也让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感受到“职业学校资格证书”的价值感。
“要让职业教育在学生生涯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刘汉清说,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处于被挑选的境地,多数要成为企业一线工人,工资、待遇和机关、事业单位差别较大,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过长。职业学校刚毕业的学生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转岗空间小,《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五险一金”等劳动保障绝大部分落实不到位,职业保障需求得不到满足,与企业关系也不对等,工作没有保障,稳定性差,压力也较大。对于中职生来说,初中毕业后是打工,中职毕业后同样是打工,而且工作内容和工资水平相差无几。这一情况导致的后果是:即使中职教育不收学费,对学生也没有吸引力,因为家长和学生认为这纯粹是浪费时间。
再则,职业教育层次限制严格,无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中职和高职的上升通道狭窄,进修深造就会少,升学比例相当低,且升学考试侧重文化知识而非技术类和操作类考核,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导致许多有意升学的学生因为所谓的文化基础差而失败。而当前人才选拔对学历、文凭多有硬性规定,职校生很难入围,即使给他们机会,他们的知识水平也难以与普通高中学生抗衡,所以他们自我实现的空间较小,自我实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因此,刘汉清建议,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须要关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之后的生涯发展,让学生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首先,要改进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在关注技术精湛、能力出众的高水平技术人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还要更多关心普通技术工人,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提高技术工作的初始薪酬水平,使其与企业其他人员的薪酬水平大体相当。再次,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为契机,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并逐步实行与技术等级相配套的薪酬制度,使其技术技能提高与职位晋升级薪酬增长相匹配。另外,要制定可操作的与技术技能人才评价相配套的人事管理制度,改进技能人才的评价机制,提高工人的社会地位。只有这样,民众不愿意当工人的社会心态才有可能得到逐步扭转,才有可能形成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才有可能让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更有吸引力。
“升学有路”是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另一路径,职业教育应有效地满足和引导学生的升学意愿。刘汉清认为,可以构建普职沟通的立交桥,在有关框架内,普职之间实现顺利沟通和学分互认,对中职学生对口升学以及高职学生升本的比例进行有计划地上调,并在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提高升学考试中对技术和技能操作内容考核的比例。
赖国新:制定职业教育实施细则
对此次专题协商,市政协委员赖国新做了深入调研。他从政策层面入手,结合工作单位实际,在协商会上作了发言。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再次召开,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国家对职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2015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意见指出:每个设区市办好至少1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若干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赖国新说,我市仅有一所高职院校,2014年在校生数5006人。从一张表中可以看出,我市高等职业教育差距明显,不但数量少,在校生数占高校学生数的比例也严重偏低,也严重落后于同期GDP所占的比例。
就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而言,虽然有5000余人的在校生,但工科比例学生数偏少,由于受到社会观念及人们价值取向的影响,近年来考生对工科类专业的兴趣越来越低,机械、化工、电子等与我市“336”工程对接度高的专业的年招生数逐年减少,规模萎缩,很难满足“336”工程推进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以化工新材料行业为例: 2014年,莆田石化产值达192亿元,加上能源、食品医药等关联行业总产值已达688亿元;福建省石化产业GDP为1231亿元。而我省高职院校每年培养的化工技术类专业不足400人,(其中行业需求量最大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仅200人左右)严重制约我省、我市石化及材料等行业的持续发展。行业企业提前一年来我系预聘毕业生,仅6月底、9月下旬,就有三棵树、赛得利、台兴食品、中锦新材料以及翔鹭石化、湄洲湾氯碱、福海粮油、邦丽达科技、腾龙化学等10家大型企业来我系预聘16届毕业生。其中福建申远新材料更是主动与我系合作,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实行订单培养,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莆田市大力实施“336”建设工程,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
因此,赖国新认为,在目前经济新常态时期,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336”工程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已迫在眉睫。他建议,我市经济发展急需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能够认真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闽政【2015】46号文件,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尽快制定我市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细则,大力发展我市现代职业教育,助推我市经济发展。
卢培玉: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循环
“我是莆田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从事职业教育30年了。作为职校的老师,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招生难,生员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越来越差,这样给教学就业都带来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市政协委员卢培玉在会上谈了自己的感受,她抛出了一个让大家沉思的问题:为什么成绩好点的学生不读职校呢?
卢培玉分析说,一是普职发展失衡,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很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