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政协聚焦》版)为此,林玉霖建议:一要支持养老机构创办医疗机构。要支持养老机构按规定开设诊所、康复护理院、中医医院和临终关怀医院等内设的医疗机构,作为入住老人治病、康复护理及临终关怀场所,卫生、社保行政部门要为其医保和农合保定点开通绿色通道,逐步实现养老院的老人“小病不出门、大病少转院”。
二要鼓励医疗机构开设养老病房。鼓励二级甲以下公办医院和民办医院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创办或转型为老年人康复医院、老年人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支持二级甲及以上综合医院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设老年病专科门诊,为患慢性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养老服务。鉴于医疗机构开设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会增加投资和降低经济效益,民政部门要给予认定养老机构资格和享受相应的资金补助待遇。
三要提高养老机构的医疗能力。一是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通过双向合作转诊机制,定点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使养老机构能及时将需要住院治疗的老人及时转到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提供疾病康复期、稳定期的护理服务。二是卫生部门要根据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实际医疗能力,简化审批程序核准相应等级的医疗执业许可证;对内设医疗机构条件不达标的养老机构,要鼓励并指导其进行改造升级或通过签约服务形式与附近的医疗机构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四要推进基层社区建立居家健康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恰能为居家老人提供一个贴心、熟悉的居住环境,融医疗、养老于一体的便捷服务。为扎实推进基层健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建议各级政府把“完善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列入民办实事的项目,全面加强农村“老人幸福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建设,确保其正常运行。一是发挥基层乡、村二级卫生网的作用。二是发挥村(居)居委会基层政权的组织作用,支持老年群众组织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活动;积极引导和支持各村(居)老协会、家政和物业等企业和机构,参与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建立农村、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平台。
五要推动机构改革实现医疗养老资源共享。一是通过整合乡镇的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资源,将各乡镇敬老院全部划归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运营,实行一个单位两块牌子,并将敬老院更名为“健康养老中心”,其经费来源和人员性质不变。二是加快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尽快制定和完善医生多点执业、上门执业、护士上门护理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公立医院的医生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进行全职或兼职服务,让生活不能自理的居家养老能够得到上门医疗护理服务,同时要打破家庭病床的政策限制,以人为本,对接医保。三是营造“积极老龄化”养老氛围,开发低龄老年人的人力资源,探索建立“以老养老”、“工时储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村(居)老协会创办“老人幸福院”,组织聘用身体健康的低龄健康老年人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等助老服务。对被聘用的健康老年人采用计工计时形式予以登记保存,留给他(她)们自己以后享受助老服务时使用。四是要建立多渠道筹资的长效机制,将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同时要整合多部门支持“三农”资金,统筹使用农村养老资金支持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建设。
六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康养产业 以健康、养老为主要内容的康养产业涉及重大民生、经济转型、扩大就业、社会和谐四大主题,更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康养产业在满足老龄化社会养老需求的同时,还可成为地方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建议作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要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护结合健康养老机构,特别要支持部分公立医院改制为公私合营或“公建民营”的老年康复、护理型养老机构,并通过集团化方式做强做大康养产业品牌;要发挥莆田宜居的生态环境和中医药资源优势吸引境内外资金,构建集养老、医疗康复、养生保健、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康养产业,为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促进莆田经济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时报记者 郑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