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郑育俊
【市政协“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推进强村富民步伐”专题协商】报道之一
【编者按】为切实推进“强村行动计划”,经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共同商定,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推进强村富民步伐”列入2016年市政协专题协商议题。2016年9月份以来,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分赴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北岸经济开发区等六个县区,就平原、沿海、山区不同类型的13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考察,分别听取各县区关于强村富民工作的汇报;同时召开市直11个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专题调研座谈会,进行座谈交流。之后,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议政会。会议围绕“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推进强村富民步伐”进行专题协商,彭丽靖副主席代表专题调研组介绍了我市开展强村行动计划以来的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叶志民、徐永辉、俞建忠、肖金树等六届市政协委员从党建引领、强化农村经济等方面踊跃发言。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农业局等市直有关部门参与协商,并就委员们提出的问题作出回应。
大济乌石村部
华亭霞皋村宣传栏
龙华金溪美丽乡村
大济乌石美丽乡村
北岸蒋山村发展海产养殖业
●【现状】
我市“强村行动计划”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各县区与市直职能部门,坚持抓基层、打基础,调结构、强力量,把基层党建与强村富民、精准扶贫等工作结合起来,作为夯实党执政基础的一项根本性、长远性工作来抓,通过做强中心村、发展中等村、扶持落后村等措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换届选举提升了村级组织功能。2015年,我市971个村居(其中村850个、社区121个)顺利完成村级组织换届工作。通过换届,换出了新形象,换出了新面貌。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一是班子结构得到优化。2015年,全市共选举产生村(居)“两委”成员6920名,平均年龄从上一届的46.4岁降低到45.5岁,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占55%,特别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07名,占7.3%。“两委”中女性有1441人,比上一届增加163人,比例提高到20.8%。村级“两委”班子显现出文化水平、“双带”能力、妇女干部、大学生村官比例提升和村干部年龄下降的“四升一降”新气象。二是引领作用开始显现。全市共有600多名致富能人和农村优秀人才当上了“带头人”。如荔城区山前村、秀屿区坝津村、城厢区下尾村等部分新任“村两委”成员,他们带思路、带产业、带资金、带技术走上工作岗位,带头创办领办致富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民收入。三是服务能力有所增强。结合“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各县区加强对换届后村级“两委”成员,特别是村主干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村级基层组织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推行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实施村级事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提高村级组织管理水平;完善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网络,搭建服务平台,强化服务功能,推广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务、网络服务等做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提高群众幸福感。
强村行动推动了集体经济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强村富民的关键环节,由农业部门牵头制订专项计划,通过政策措施倾斜、挂钩帮扶共建、加大资金支持,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是实施“破壳”行动,实现“空壳村”村财初步增收。“强村富民”的重点在“薄弱村”、难点在“空壳村”。为解决这一重点难点,2015年市县两级筹集1.6亿元“强村”资金,实施274个“强村”项目,切实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2015年以来,全市132个“空壳村”实现村财初步增收。二是因村施策,壮大集体经济。对仙游县乌石村、荔城区后黄村、涵江区东大村、崇福村等,针对当地自然环境优美、侨乡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村情实际加以指导,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是盘活资源资产,增加村财收入。如城厢区云峰村、秀屿区上塘村、北岸开发区蒋山村等地,对村级集体拥有的山林、耕地、水域、房屋等资源资产,通过租赁、入股、土地流转、合作建设等方式加以盘活,增加村财收入。
助力增收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强村”是基础,“富民”是目的。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强村富民”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宿点,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助力群众提高收入。一是培育龙头企业,拓宽增收渠道。引进、培育利农、新美、闽中有机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使当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流转的“财产性”、耕种劳作的“工资性”和参与经营的“经营性”三重收入,既解决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又拓宽了增收渠道。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夯实增收基础。根据资源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形成山上“林果花”、平原“种养加”、海上“鱼蛤虾”的特色产业经济带,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为209.93亿元,比增2.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882元,增长8.2%。三是实施“结对帮扶”,带动脱贫致富。加大村企结对帮扶力度,开展“精准扶贫——莆商在行动”活动,93家企业(商会)与88个贫困村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助力我市脱贫攻坚事业,使仙游县金溪村等一些“老少边岛”贫困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四是做好转移就业,助力精准扶贫。做好农民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应用和推广,培育了一大批农村新型农民和农业产业;加大贫困人员就业安置力度,安排贫困对象免费进行公交驾驶培训和就业安置;拿出100个国有企事业职位和“三支一扶”岗位,面向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定向招聘;增设1000个公益性岗位安置部分有劳动能力但是年龄较大的贫困家庭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