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英
在莆田市的地图上,用放大镜才能找到这个山村的位置。它实在偏僻,向东向西向南向北,各有10里山道。居山峦拱围的山巅,有一块稍微平坦的田地,直观上看像一个圆盘。刚入村的路口,一棵百年老松之下,原有一块苔花斑驳的石碑,题额上是“清”字。村内有几棵古树,树龄约在500年以上。据说邓家有一本没有完整,断断续续、难以理顺传承的族谱。大家推算山村开发可能在明代。不过前几年一家农户盖房,清基时挖出一个石盒,上有“宋熙宁九年”的文字,又让人怀疑是先人们来这山村的时间证据hellip;hellip;
村名叫“坪盘”。应说没有文化人“捉刀”,取直观形象而已。解放前全村只有一名大学生,曾在上海读大学,后在莆田城内《南方日报》当主笔,这让全村人格外荣光。这位先生有口碑,爱民爱乡,和城内名人关系颇深。他爱护读书人,若谁家的孩子喜爱读书,他会从心里感到高兴,常给以表扬、鼓励,他的这种文化涵养,和村中轻商重教重耕读的风气一脉相承。
改革开放前,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交通不方便,生活中必需品、村中的农产品都靠肩挑出山或进村。留给村里人的记忆是:人人汗流浃背,把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挥洒在那蜿蜒曲折崎岖的山道上。山村人形象地描述乡间农人生活:“肩膀当大道,纸封当米缸。”
改革开放30年来,坪盘村书写着经济发展的辉煌篇章。山村的万亩山地已经披上绿装,这种生态为坪盘村增色不少,为它赢得了“世外桃源”的好声名。这里的山村公路已全部水泥硬化,进村的所有生活用品、山村的所有农产品,都可以依靠公路通畅流动hellip;hellip;农民已卸下压在肩上沉重的扁担,快乐地行走在生活的轨道上。村里的所有别墅全是灰蓝瓦,白色、灰色相间的墙体,依山傍水靠道整齐排列,创造出一幅如诗如画的人间妙景。村庄中间的“坪川原野”,四季作物色相轮换,盎然兴旺,人工湖绿波荡漾,加上湖亭湖桥相衬,别有一番“村味”。在油菜花盛开时节,满村尽带“黄金甲”,进村观光的游人络绎不绝。
有人也许会问:“同样一个村庄,过去为什么不能出现奇迹?”这其实十分容易理解。正如千百年来,谁不想住高楼大厦?连杜甫诗中都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皆欢颜”的愿望,但那时没有建高楼大厦的技术,没有高水平的建筑人才,没有水泥、钢筋这一类建材,能有高楼大厦吗?
建国60年,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的这30年来,坪盘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山村向前发展的闪光足迹,也可以向前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