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因为懂得”的张爱玲
【发布日期:2009-05-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杨健民

一朋友在我的博客里有这么一句留言:“喜欢张爱玲和她的lsquo;因为懂得rsquo;,因为懂得所以活在当下。热闹盛宴倒不如寂寞独语。” 张爱玲原来就这么说的:“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还说:“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在《惘然记》里,她又说:“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因为懂得,而不问值得不值得,对于这样一位女性来说,其实也是必然的。

我绝对不是张迷。张爱玲的小说我读得不多,只读了她的《倾城之恋》、《金锁记》、《十八春》等,而她的散文我也是读得很潦草。我觉得她所有的文字所透露出来的,就是“苍凉”二字。人生的苍凉,岁月的苍凉,平淡的苍凉,浮华的苍凉。苍凉,散发在她的文字的每个角落,一点一点地啃噬着她的生命。张爱玲写那些文字时候正值韶华年纪,可是道出来的却是如同暮年的夕阳余光那般的叹息。在《十八春》开头,有这样一段描写:“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hellip;hellip;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hellip;hellip;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青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这不是细节,可是读起来就像张爱玲站在某个时间边缘,在对人生某个细节的描绘。这样的句子,幽灵般洒落在她的作品里,平平淡淡,微光闪烁,却把生命中所有的凋零都写尽了。

每一次读张爱玲的小说,就像在黄昏里聆听一把二胡在嘶哑着,纵横着弥漫着忧伤。一种岁月遥忆的调子,浮在荒漫惆怅的光阴里。她总是回忆,在回忆中对笔下的人物投下一片恍惚的阴影。正是映照在这种时光里的反叛抗争,到最后却终究成了人生的一片虚无;在一切都已然沉寂之后,留下的只是西风残照、垂暮斜阳。人生如此苍白,岁月如此残破,她有时候确实无法把握自己。就像她在散文里写她姑姑说的那句话一样:“生命太短了,费那么些时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太可惜——可能,和她在一起,又使人觉得生命太长了。”人的生命似乎就这样被一点点地啃噬,最后成为一种凋零的回望。在这些小说里,张爱玲反复吟唱着的,是那些或繁华或平淡的人生,这些人生多数不与那个纷乱的时代挂钩,只挣扎浮沉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用他们骨子里的那点自私去泅渡社会,泅渡人生。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不是在叙说她自己,就是在放大某一类人身上的某些特征,在这些特征中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荒凉。

张爱玲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末世名门的沧桑沉沦的世界。作家那颗敏感的心,与纷乱的时代、繁盛衰败的身世以及从喧嚣归于沉寂的人生,是胶着在一起的。夕阳垂暮,光影隐退,繁华成了余绪,胜景变为回忆,只有黑漆漆的夜在迂回着那阵阵哀叹。一切都变得幽暗斑驳,只有遥望中的那点苍茫,似乎还昭示着胜景的某些余光。——它,仍然是张爱玲的世界。

除了小说,张爱玲的文字里最能表现这种苍凉的,还有她的散文。她的许多散文都在雕刻着乱世的苍茫和荒凉。比如《对照记》,是张爱玲最后的文字。我一直以为,这部写得垂垂老矣的作品,其实就是一部散文。写这本书的时候,张爱玲孤悬海外,举目无亲,一个人蛰伏在公寓里,看着那些黯淡的光影,斯人俱远的照片,遥望那漠漠荒凉的百年风尘。可以想象,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时光。

《对照记》是张爱玲最后的绝响,尽管它并不被张爱玲所看重,然而那些淡笔的勾画,确乎能够融汇尘世的沧桑,让人读出一些言外之意。所以,在张爱玲的文字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荒凉,或许在琐碎之中还能看到一种宏大,一种看破世情的对人世的悲悯。那些惋惜和哀叹,有时终究还指向了人世的荒凉。当然,作为张爱玲,她对这些荒凉是无可奈何的怜悯,却又不知道出路在那里?在心底沉睡了几十年的血缘认同,最后只能为尘世那些无法再去温暖的人,而放声大哭一场hellip;hellip;
《对照记》里有张爱玲的亲人和平素至交的朋友,唯独没有她的爱情,没有胡兰成,也没有赖恩。或许她愿意把它们遗忘,因为那不是她想拥有的感情,她的感情在这部书中成了一个空白,照样是一场人世荒凉。“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懂得她的人又能怎样?终究是劳燕分飞,没有终老,只是一个过往,生命里的爱如昙花一现般就凋零在岁月里了,如同鲁迅笔下的那种“过客”。在她看来,忘了,或许最好;不忘,反而痛苦。张爱玲的文字与人生繁华全雕刻在那个世界里,她把那个世界里的爱镂刻成岁月的浮影,自己却不过是一个“临水照花人”。

张爱玲的一生在乱世繁华中具有了传奇的色彩。她的前度繁华在民国年间,后来的梅开二度在独居海外之时。前度的繁华毕竟美丽,毕竟能够用喜悦的心理去接受那盈盈的喜悦,就像青春的肌肤着上华丽的锦缎,纵然有时颜色不合却总是一种青春的气息在奔流;而后世的繁华虽是沉香花尽,却也是前度刘郎又重来,如同山涧石缝里的滴泉,或许能解渴化暑,可是总生出一种深谷幽兰似的淡淡幽伤。时光脉脉,岁月迢迢,遮不住的还是沧桑感和凄凉感。无怪乎,张爱玲直至垂暮之年,仍有寂寞身后事的感慨。旷世逸才的她在文学上的传奇就像她笔下的那些故事一样,繁华总在一梦中,是那种清醒的惆怅hellip;hellip;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引用了李义山的一句诗,借以感叹忧生忧世的自身成败以及大千世界的成败,其实,他此时更是在描写并总结对张爱玲的情爱,以及对张爱玲的“懂得”。这一句在表面上看似阔绰的诗,总是荡漾着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这句诗就是:“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原隔座看。”

分享至:
打印】  【关闭